独家追踪!烟批发购买渠道揭秘”鱼目混珠”

线上交易平台成假烟流通温床

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多个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存在大量隐蔽的烟草批发交易。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以”礼品回收”“特产代购”为幌子的商家,实际从事着跨省香烟批发生意。2023年6月,广州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免税烟”广告,利用物流代收货款方式,半年内销售假烟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线上渠道出现”真假混卖”现象。江苏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展示其在某微商处购买的”中华”香烟:”外包装几乎以假乱真,但扫码验证显示’该码不存在’,吸食后出现明显不适。”专业鉴定显示,这批香烟使用的过滤嘴材料含有工业用纤维。

物流环节暗藏玄机

调查发现,不法分子为规避监管,采用”化整为零”的运输方式。2023年3月,杭州海关查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渠道走私香烟案,嫌疑人将200条香烟拆分成40个”样品包裹”,申报价值均控制在免税额度内。类似手法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尤为常见,部分物流网点甚至形成”香烟专线”。

某快递站点负责人透露:”我们每天经手上万件包裹,很难逐件开箱验视。有些客户长期固定发’茶叶”工艺品’,实际都是烟草。”今年4月,国家邮政局专项检查中,就发现某快递企业存在未严格执行实名收寄制度,导致假烟流通的情况。

实体渠道出现”李鬼”经销商

不仅线上渠道乱象丛生,线下实体批发市场同样存在监管盲区。记者在南方某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发现,多家挂着”酒水批发”招牌的店铺,暗地里从事香烟批发生意。这些店铺通常采取”前店后仓”模式,展示柜摆放正规商品,仓库却存放大量来路不明的香烟。

2022年曝光的”12·08”特大假烟案中,犯罪团伙伪造烟草专卖许可证,在六省设立12个”正规”批发点,通过篡改喷码设备仿造各地烟草公司编码,使得假烟流入正规零售终端。该案查获假烟17.8万条,涉案金额2.3亿元。

监管技术面临新挑战

随着防伪技术升级,造假手段也日趋精密。某省级烟草质检站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查获的假烟,有些能通过专卖局的初级扫码验证,只有在实验室进行油墨光谱分析才能确认真伪。”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的假烟案件中,约23%涉及高仿包装材料。

更隐蔽的是利用”真烟盒装假烟”的作弊方式。北京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回收高端香烟包装,注入劣质烟丝重新塑封,这种”半真半假”的产品极具迷惑性。行业专家指出,目前香烟追溯系统尚未实现全链条覆盖,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消费者维权困境重重

由于烟草制品的特殊性,消费者遭遇假烟后维权难度较大。记者梳理12315平台数据发现,2022年烟草类投诉中,仅17.5%获得实质解决。法律界人士指出,多数受害者因无法提供购买凭证,或担心被追究”非法购烟”责任而放弃投诉。

今年5月,湖南某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件具有典型意义: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购买10条”芙蓉王”,收货后发现是假烟却遭卖家拉黑。法院最终以”买卖合同纠纷”立案,但消费者因无法证明货物来源,仅获赔购物款的三成。

行业整顿持续加码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正在强化整治。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利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互联网售烟和物流寄递环节违法行为。截至7月,已查处案件5.6万起,捣毁制假窝点1342个。部分省份试点”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交易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已明确将加热卷烟纳入监管,填补了此前法律空白。但业内人士呼吁,对于传统卷烟的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型社交电商平台的监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