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一种标榜”正品免税”“厂家直销”的烟草销售模式悄然兴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打着”货真价实”旗号的商家,实则暗藏猫腻,不少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高仿包装难辨真伪 消费者频频”中招”
2023年5月,江苏南京消费者王先生在某个社交平台看到”正品免税香烟厂家直销”的广告,价格仅为市面售价的60%。心动之下,他一次性购买了10条某知名品牌香烟。收货后,王先生发现外包装与正品几乎一模一样,但抽起来味道明显不对。经专业机构鉴定,这些香烟均为高仿假货。
“包装上的防伪标识、条形码一应俱全,连烟草专卖标识都仿制得惟妙惟肖。”王先生无奈表示,”要不是老烟民,根本分辨不出来。”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2022年8月,浙江杭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查获假冒知名品牌香烟2万余条,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犯罪团伙通过微商渠道,以”免税正品”“厂家直供”为噱头进行销售,受害者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免税”噱头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免税正品”销售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 生产环节:地下作坊使用劣质烟叶,通过香精调味仿制品牌香烟口感
- 包装环节:专业制假团队仿制正品包装,包括防伪标识、税务标识等
- 销售环节:通过社交平台、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以”免税”“厂家直销”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 物流环节:采用”化整为零”方式发货,规避监管检查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透露:”这些商家往往打着’跨境代购”保税区直发’的幌子,实际上货物都是国内生产的地下工厂出品。”
监管困境:新型销售模式增加查处难度
与传统实体店售假不同,网络售假呈现出新特点:
- 隐蔽性强:商家使用虚拟身份,收款账户与实际控制人分离
- 流动性大:一个账号被封后,很快就能注册新账号继续经营
- 取证困难: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容易被删除,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证据
2023年3月,广东深圳警方查处的一个假烟团伙就采用了”狡兔三窟”的策略——在广州、东莞、惠州三地分别设立仓库,使用不同物流公司发货,给案件侦办带来很大难度。
专家支招:如何识别真假”免税烟”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烟销售,烟草行业专家建议消费者:
- 认准正规渠道: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免税香烟仅限在指定口岸免税店销售
- 警惕低价诱惑:正规免税烟价格约为市价的70-80%,远低于此的多为假货
- 查验标识:真品免税烟会有”中国关税未付”专用标识和免税专卖标识
- 索要凭证:正规渠道购买可提供购物小票和完税证明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轻信所谓的’特殊渠道’。”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发现可疑情况要及时向烟草专卖部门举报。”
法律警示:购买销售假烟均涉嫌违法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销售假烟违法,购买假烟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相关规定:
- 个人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数额较大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 购买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 运输、携带假烟超过规定数量,将面临行政处罚
2022年11月,上海某大学生因在朋友圈代购”免税香烟”被查处,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
行业呼吁:多方合力打击假烟产业链
针对假烟泛滥问题,业内人士呼吁:
- 平台责任:电商、社交平台应加强商家资质审核,建立快速下架机制
- 技术升级:推广”一物一码”等防伪技术,方便消费者查询真伪
- 执法协作: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
-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专卖制度的认知和假烟危害的了解
“打击假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烟草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