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汕尾外烟批发市场”鱼龙混杂”

走私烟与正品混卖 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近日,记者暗访汕尾市多个外烟批发市场发现,大量标榜”免税正品”的外烟店铺存在严重的走私、售假现象。在城区信利广场附近某批发档口,商家将菲律宾版”万宝路”与正规进口版本混放销售,两者价差高达40%。”要真的就选这个(正规版),要便宜就拿那边(走私版),口感差不了多少”,店主毫不避讳地向顾客推销。

更触目惊心的是,在红海湾开发区某仓库内,执法人员查获标值230万元的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卷烟。这些假烟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部分产品甚至检测出工业染料成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假烟多流向周边城市的娱乐场所和小型便利店。

监管存盲区 执法遭遇”打游击”

2023年第一季度,汕尾海关缉私分局共查获7起香烟走私案件,但业内人士估计实际走私量可能是查获量的10倍以上。走私分子采用”蚂蚁搬家”方式,通过改装渔船、货运车辆分批运输。今年4月,海丰县就曾查获一起利用冷冻车夹带香烟案,2000条香烟被藏在海鲜箱底层。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部分商家持有正规烟草专卖许可证,却暗中销售走私烟,形成”合法掩护非法”的商业模式。由于取证困难,今年已发生多起现场检查时店主远程锁闭仓库的案例。某次联合执法中,执法人员通过监控发现某店铺后门在检查前10分钟有大量货物被转移。

暴利驱动产业链 形成”代购”新变种

调查发现,一条正规进口售价450元的”七星”香烟,走私成本仅280元左右。暴利催生出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包括境外采购、边境转运、仓储分销等环节。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微商以”代购”名义开展业务,通过快递”化整为零”发货。2022年11月,陆河县破获的跨境代购案中,嫌疑人利用多个电商平台账号,两年内销售走私烟金额超600万元。

这些走私烟往往缺乏中文警示标识,部分产品焦油含量达到15mg/支,远超我国规定的11mg/支标准。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指出,近三年接诊的年轻烟民中,吸食走私烟导致咽喉疾病的比例上升27%,其中多数患者存在”免税烟更健康”的认识误区。

消费者维权陷困境 鉴别难度大

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香烟真伪。记者随机购买的10包所谓”免税版”香烟中,经专业机构检测有6包系假冒产品。这些假烟不仅包装仿真度高,还配有伪造的”中国关税未付”标识。由于走私烟不在国内保修范围,消费者即便发现质量问题也难以维权。

2023年春节前后,市消委会接到37起外烟消费投诉,但最终成功维权的仅2起。典型案例包括消费者林先生花费9800元购买的”古巴雪茄”经鉴定为多米尼加仿制品,但因无法提供有效购买凭证被拒赔。部分商家甚至以”特殊渠道商品”为由,明确告知消费者”不开发票、不退不换”。

多部门联合整治 长效机制待建立

面对乱象,近期汕尾市成立烟草市场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联合开展”清源”专项行动。截至5月底,已取缔无证经营户43家,查扣违法卷烟1.2万条。但执法人员坦言,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屡禁不止——根据现行条例,销售走私烟最高罚款仅为货值金额20%,远低于走私利润。

业内专家建议,应建立外烟溯源码系统,并加大对物流环节的检查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海关已在试点”香烟DNA”防伪技术,通过提取烟丝生物特征建立数据库。这种技术若能推广,将有效遏制假烟流通。

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正规渠道受冲击

走私烟的泛滥严重冲击合法经营。市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正规渠道外烟销量同比下降18%,部分授权零售商面临生存危机。位于城区香洲路的某免税店负责人表示,其销售额已连续6个月下滑,”正品价格比走私烟贵三分之一,顾客越来越少”。

这种现象不仅造成税收流失(据估算年损失超亿元),更扰乱市场秩序。某品牌代理商透露,他们正品条形码频繁被仿冒,公司每年打假费用高达数百万元。更严峻的是,部分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香烟,使得控烟工作雪上加霜。市教育局调研显示,中学生吸烟群体中,尝试过走私烟的比例达到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