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调查:这些”水果糖”正在校园周边隐秘流通
深夜小巷里的”糖果交易”
5月12日凌晨2点,烟台山景区后巷的监控拍下诡异一幕:几名年轻人围着一个背包男子,交易的不是常见违禁品,而是一包包色彩鲜艳的”水果糖”。这些印着”peel”字样的爆珠糖果,正在成为新型毒品流通的”马甲”。
“老板说这个提神效果比红牛强十倍,考试前吃两颗能熬夜。”某职校学生小林向记者展示手机里保存的交易对话截图,聊天记录显示,卖家刻意强调这是”进口维生素糖果”。
伪装成进口零食的致命诱惑
记者通过线人获得几包未拆封的”peel爆珠”,外包装与日本某品牌维生素软糖几乎一致。但检测报告显示,这些”糖果”含有合成大麻素ADB-BUTINACA成分,属于我国明令禁止的新精神活性物质。
【危害数据】
– 0.5mg剂量即可致幻
– 青少年吸食后癫痫发作率高达37%
– 市场价30-50元/包,是普通糖果的20倍
校园周边的”糖衣陷阱”
暗访发现,烟台山附近的三个重点区域已成交易温床:
1. 景区纪念品商店:混在特产中搭售
2. 奶茶店二楼包厢:扫码点单隐藏菜单
3. 快递驿站代收点:用”食品样品”名义运输
“他们专门挑穿校服的学生推销,说考试季很多学霸都在用。”一位便利店老板透露,曾看到推销者在校门口发放”免费试吃装”。
缉毒警方的”猎狐行动”
5月15日,烟台警方开展突击行动,在某网红奶茶店二楼查获2000余包伪装成”peel爆珠”的涉毒物品。令人震惊的是,包装上竟印着”提神醒脑”“合法合规”等字样。
【抓捕现场】
– 犯罪嫌疑人王某使用学生证进行交易
– 收银系统设有”水果茶加料”等暗语选项
– 查获的账本显示月销售额超20万元
家长群炸锅的”糖果警报”
事件曝光后,某中学家长群流传着一份”可疑糖果清单”,包含12种被通报的涉毒伪装食品。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普遍具有三个特征:
– 包装模仿知名进口零食
– 宣称”提神”“助眠”等功效
– 仅在特定社交软件交易
“孩子说同学都在吃这种糖,我们还以为是普通零食。”张女士翻出女儿书桌里珍藏的”收藏糖纸”,其中三张已被警方确认为涉毒包装。
毒品预防专家敲响警钟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专家指出,这类新型毒品呈现”三化”趋势:
1. 低龄化:95%案例涉及未成年人
2. 社交化:通过游戏群、追星群传播
3. 日常化:混入零食饮料难以辨别
在某短视频平台,记者发现仍有账号用”爆珠测评”“提神神器”等标签传播涉毒信息。一条”考试季必备好物”的视频获得2.3万点赞,评论区充斥着”求购买渠道”的留言。
奶茶杯里的犯罪升级
最新案情显示,毒贩已研发出”即溶爆珠”,可溶解在奶茶中无色无味。警方在最近查获的加工窝点发现,犯罪嫌疑人使用咖啡香精掩盖毒品气味,并定制了与某连锁品牌同款的杯盖密封膜。
“比毒品更可怕的是,他们把这些东西做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参与案件侦办的李警官展示查获的”产品手册”,上面赫然印着”Z世代专属”“熬夜伴侣”等精准营销话术。
【新型涉毒物品识别指南】
– 包装无正规厂家信息
– 口感异常苦涩或麻木
– 食用后出现短暂兴奋或嗜睡
– 只在特定社交平台售卖
校园禁毒课的”认知代沟”
记者旁听某中学禁毒课时发现,当老师展示传统毒品图片时,学生们都能准确识别。但当出示”peel爆珠”等新型伪装毒品时,超过60%的学生认为”这只是进口零食”。
“我们小时候学的毒品都是白粉、摇头丸,现在这些东西看起来像网红零食。”一位90后班主任坦言,教师群体的毒品认知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毒品的变异速度。
在某重点中学的匿名问卷调查中,8%的学生承认”见过类似提神糖果”,2%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理由包括”好奇”“相信同学推荐”“觉得包装很酷”。
暗网商家的”精准营销”
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记者发现多个”peel爆珠”销售账号实为同一团伙运营。其营销策略令人细思极恐:
– 在考试季主打”提神助考”概念
– 针对艺考生推出”灵感爆发”版本
– 为体育生定制”增强耐力”配方
– 利用明星同款、网红推荐等话术包装
更可怕的是,这些商家通过校园代理发展下线,用”卖糖果赚零花钱”的话术诱骗学生参与分销。警方通报显示,目前已刑事拘留的嫌疑人中,有3名是在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