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业的’黄埔军校’突然停招!” 近日,郑州轻工业大学官网一则不起眼的招生简章更新,让教育界和烟草行业同时炸开了锅——作为全国唯一烟草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该校已悄然停止该专业招生。这个培养了无数烟草技术骨干的”独苗”专业,为何在行业年利税超1.4万亿的黄金时代突然退场?
一纸公告引发的行业地震
“导师说我的博士论文可能要换方向了。”郑州轻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生小林(化名)接到通知时,实验室的烟草香气检测仪还亮着指示灯。该校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显示,这个2009年获批的博士点,曾拥有国内最完备的烟草研究体系:从卷烟工艺到烟叶栽培,从香料研发到减害技术,13年间输送了近百名高端人才。
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会议纪要显示,2023年春季学期,校方已开始讨论专业调整方案。而更早的蛛丝马迹出现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中,烟草科学与工程始终未被列入一级学科。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某头部烟草企业去年就缩减了校企合作经费,这被视作风向标转变。
万亿产业背后的技术困局
在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工作15年的高级工程师张明远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矛盾数据:2022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下滑2.3%,但电子烟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他所在的实验室,最近三年新立项课题中,传统烟草研究占比已从70%降至43%。
“不是行业不需要技术,而是技术路线在革命性转变。”张明远指着实验台上的低温加热不燃烧装置说,这种新型烟草制品对尼古丁盐提纯精度的要求,与传统卷烟完全不在同一量级。据国际烟草巨头菲莫国际财报显示,其2023年研发投入的62%用于减害产品,这个数字在五年前仅为28%。
消失的博士点与崛起的新赛道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郑州停招的同时,深圳大学新增了”新型烟草制品安全评估”硕士方向,课程表里出现了生物医药、材料化学等跨界内容。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透露,近两年行业急缺的是毒理学评估和芯片控制领域人才,某新型烟草企业甚至开出百万年薪挖角半导体工程师。
高校的学科调整曲线,暗合着产业转型的轨迹。记者梳理发现,国内开设烟草相关专业的12所高校中,已有6所新增了雾化技术、健康风险评估等课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更将传统”烟草工艺学”改名为”烟草与新型制品工程”,教学大纲里新增了30个学时的PMTA(烟草产品市场准入)法规解读。
转型阵痛中的”人”与”技”
山东某中烟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王建国(化名)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品:一边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降焦减害卷烟,另一边是尚未上市的热不燃烧设备。”老团队搞了二十年烟叶醇化,现在要攻关雾化芯寿命问题,相当于让京剧演员跳街舞。”
这种撕裂感在基层更为明显。在河南农业大学烟草专业的应届生招聘会上,某省级烟草公司仍提供着旱涝保收的岗位,但岗位说明书里悄悄增加了”需适应新型烟草研发出差”的条款。而民营电子烟企业的摊位前,HR不断强调:”我们不需要会评烟的人,要懂化学分子结构的。”
政策风向标下的暗流涌动
2022年《电子烟管理办法》实施后,行业洗牌速度超出预期。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某不愿具名人士透露,今年重点科研项目指南中,”卷烟”关键词出现频率下降40%,而”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等成为新热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某烟草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考核指标,首次将专利转化率权重提高到50%。
在国际层面,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九条实施准则即将修订,对烟草制品成分管制提出更高要求。日内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全球烟草研发投入将向减害产品倾斜,这对中国这个拥有3亿烟民的市场意味着什么?或许郑州轻工业大学那个空置的博士点实验室,已经给出了最现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