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快讯!广东香烟批发一手货源微信”暗度陈仓”

隐秘的”香烟江湖”:微信成非法交易新阵地

“广东香烟批发一手货源,保真低价,全国发货”——最近,不少烟民的微信朋友圈、群聊中频繁出现这样的广告。这些看似普通的商业信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非法香烟交易网络。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的香烟非法批发交易正在”暗度陈仓”,形成了一条从生产、批发到零售的完整灰色产业链。

在广州某城中村的一家便利店,老板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十几个香烟批发微信群。”现在谁还去批发市场啊,都在微信上交易了。价格比正规渠道便宜20%-30%,品种还全。”他随手点开一个名为”粤烟直供”的微信群,里面每天都有上百条交易信息,从常见的中华、玉溪到各种外烟应有尽有。

暴利驱动下的”猫鼠游戏”

这些所谓的”一手货源”究竟从何而来?业内人士透露,主要来自三个渠道:走私入境的外国香烟、假冒伪劣的仿制香烟,以及通过非法渠道流出的正规厂家产品。其中,后者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它往往披着”正规军”的外衣,极具迷惑性。

“一箱软中华,正规渠道批发价是450元,他们能卖到380元,利润空间依然很大。”曾在烟草行业工作多年的李经理告诉记者,这些低价香烟要么是偷税漏税,要么是假冒伪劣,甚至有些是通过内部人员”蚂蚁搬家”式地从正规渠道流出的。

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了一位自称”广东烟厂直供”的微商。对方发来的价目表显示,硬中华每条比市场价低80元,而一些热销的外烟如万宝路、七星等,价格更是只有正规渠道的一半。当问及货源时,对方只回复”渠道特殊,保证真品”,并强调”只做熟客,需要熟人介绍”。

监管困局: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这种新型的非法交易模式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州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王科长坦言:”传统的市场监管手段很难应对这种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的交易方式。一个微信号被封,马上可以换一个;一个群被查,几分钟就能重建。”

更棘手的是,这些交易往往采用”线上联系、线下交易”的模式,支付通过第三方平台完成,送货则使用同城快递或”跑腿”服务,形成了完整的规避监管链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递员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会送几十单’特殊商品’,大家都心照不宣。包装上写的都是’礼品’或’食品’。”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非法经营罪。但现实中,由于取证困难、单案案值较小等原因,很多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健康与税收的双重损失

非法香烟交易泛滥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广东省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由于价格低廉,非法流通的香烟加剧了青少年吸烟问题。在某中学附近的便利店,记者发现不少学生购买的都是这些”特殊渠道”的香烟。”正规店要查身份证,这里随便买,还便宜。”一名高二学生直言不讳。

税收流失同样触目惊心。据广东省税务部门估算,仅2022年,该省因非法香烟交易导致的税收损失就超过20亿元。这些”黑烟”不仅冲击了正规烟草市场秩序,更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的财政资金。

消费者权益的”隐形陷阱”

看似捡了便宜的消费者,实则可能陷入更大的陷阱。广州市消委会近期检测了一批通过微信渠道购买的”低价香烟”,结果显示超过60%为假冒伪劣产品,部分甚至含有过量焦油和有害物质。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交易隐蔽,消费者权益几乎无法得到保障。

“买到了假烟,你连投诉的地方都没有。”消费者陈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对方直接把我的微信拉黑了,钱也要不回来。”像陈先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但由于交易本身的非法性,大多数受害者只能自认倒霉。

多方共治能否破局?

面对这一顽疾,广东多地开始探索综合治理路径。深圳市近期开展了”净网行动”,联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对网络非法烟草广告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一个月,已查处相关案件23起,关闭违规账号数百个。

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始加强自律。微信团队回应记者查询时表示,平台已经建立了针对烟草非法交易的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审核机制,仅今年上半年就处置违规账号1.2万个。但平台也坦言,完全杜绝此类行为存在技术难度。

中国控烟协会专家建议,除了加强打击力度外,更应从源头治理,完善烟草专卖制度,压缩非法利润空间。同时加大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非法香烟的危害性,自觉抵制非正规渠道的烟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