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中国免税香烟销售渠道存在系统性漏洞。多家免税店通过”会员代购”“旅游团拆分”等方式,将本应限购的免税香烟大量流入国内市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旅游购物”变走私通道 免税额度被钻空子
2023年5月,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被曝出”团购香烟”事件。一个30人的旅游团,在导游组织下用每人8000元免税额度集中购买中华香烟,最终将240条香烟通过物流发往重庆。海关数据显示,该批次香烟未按规定申报,涉嫌走私普通货物。
“这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某旅行社领队王某向记者透露,”我们接到的‘特殊团’都会提前沟通好购买需求,一般按每人500-1000元支付‘劳务费’。”
二、会员体系沦为”洗单”工具 技术手段规避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免税企业会员系统存在明显漏洞:
- 虚假身份注册:使用旅游从业人员身份证批量注册会员账号
- 额度拆分技术:通过API接口将大额订单拆分成多笔小额交易
- 虚拟定位服务:利用技术手段伪造出入境记录
2023年8月,深圳海关破获的”7·12”专案中,犯罪团伙通过篡改POS机地理位置信息,在未实际出入境的情况下完成免税交易,涉案金额达1.2亿元。
三、物流环节”合法化”包装 形成完整产业链
暗访记者跟踪发现,这些免税香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流入市场:
方式 | 操作手法 | 典型案例 |
---|---|---|
行李夹带 | 利用”水客”分批携带 | 2023年珠海拱北口岸查获”蚂蚁搬家”案 |
快递伪装 | 标注”日用品”“礼品”发货 | 上海某物流公司月均发运免税烟300余件 |
保税区流转 | 虚假申报转口贸易 | 宁波查获以”转口马来西亚”为名实销内地案件 |
某快递网点负责人坦言:”我们接到的‘特殊货物’都会用食品包装盒重新封装,面单写‘地方特产’就能正常发运。”
四、监管重拳出击 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近期执法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
- 海关总署:升级”智慧旅检”系统,新增香烟购买轨迹分析功能
- 税务总局:要求免税企业限期整改会员系统漏洞
- 市场监管总局:对电商平台开展”清风行动”,下架疑似走私香烟链接
2024年1月,三亚国际免税城因系统漏洞被处以行政处罚,其香烟销售权限被暂停3个月。同期广州海关查获的”跨境电商走私案”中,犯罪团伙利用保税仓”一日游”模式走私香烟案值超8000万元。
五、行业痼疾待解 制度漏洞成整治难点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深层问题:
- 价格差诱惑:免税中华烟每条比国内市场便宜200-300元
- 考核压力:部分免税店为完成销售指标默许违规操作
- 管辖权争议:免税区”境内关外”特性导致监管盲区
“根本在于要重构免税品管理体系。”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教授李明建议,”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免税品溯源平台,实现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链条电子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