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海关联合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行动,破获多起利用免税政策走私假冒香烟案件。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免税标识、篡改包装等方式,将劣质香烟伪装成免税商品流入市场,严重扰乱烟草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健康。
一、免税香烟成走私新渠道 犯罪手法隐蔽升级
随着国内烟草税率的提高,免税香烟因价格优势成为市场”香饽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获走私香烟案件同比增长37%,其中利用免税渠道作案的占比达42%。犯罪团伙主要采用三种作案手法:
-
伪造免税标识:在广州黄埔海关查获的案件中,走私分子使用高仿免税店专用标签,甚至配备伪造的购物小票和出境记录。
-
篡改包装规格:厦门海关近期截获一批标注”仅供出口”的香烟,实际测量发现单包克数比正品少15%,且使用劣质滤嘴。
-
跨境”蚂蚁搬家”:在云南瑞丽口岸,犯罪团伙雇佣边民每日多次携带限量免税香烟入境,积少成多后集中分销。
二、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假烟危害不容小觑
案例1:深圳”3·15”特大假烟案
2023年3月,深圳警方联合烟草专卖局捣毁一个特大制假窝点,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该团伙从越南走私烟丝,在东莞设立地下工厂加工,再通过深圳免税店员工违规获取的包装材料进行伪装。经检测,这些假烟焦油含量超标3倍,含有重金属成分。
案例2:海南离岛免税渠道造假
海口海关近期通报,某旅游团利用离岛免税政策,通过”代购”方式购买正品香烟后,在港口附近仓库进行拆包重组,将真烟盒装入假烟,再通过快递发往内地。查获的2000条假烟中,部分已流向北京、上海等地的烟酒行。
案例3:中欧班列夹藏走私案
郑州海关在检查一列来自中亚的班列时,发现申报为”玩具”的集装箱内藏有免税标”万宝路”香烟800箱。这些香烟外包装与正品相似,但条形码无法在官方系统验证,烟丝中检出工业香精和硫磺残留。
三、鉴别真假有技巧 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烟走私,烟草专卖局专家给出识别建议:
-
包装细节辨真伪:正品免税烟必有激光防伪标识,且包装塑封接缝平整。某品牌真烟盒底部有隐形油墨编号,紫外灯照射可见。
-
价格异常需警惕:正规免税烟价格约为市售价的65%-70%,如某品牌香烟市场价50元/包,免税价应在30-35元区间,低于此价格极可能是假货。
-
扫码验证不可少:目前主要烟草品牌均已启用”一物一码”系统,消费者可通过官方APP扫描盒内二维码验证。但需注意,部分高仿假烟会复制真码,需核对扫码次数(首次查询应为0次)。
-
感官体验差异大:真烟燃烧速度均匀,烟灰呈灰白色;假烟易熄火,烟灰发黑且有颗粒感。某品牌真烟吸食后有特有的回甘,假烟则表现为刺激性辣喉感。
四、多部门联合出重拳 监管体系持续完善
为遏制免税渠道假烟泛滥,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
-
海关总署升级”智慧缉私”系统,在重点口岸安装CT型行李检查设备,可自动识别香烟包装特征。2023年已在深圳、珠海等口岸查获异常行李2300余件。
-
国家税务总局完善免税品溯源管理,要求离岛免税购物需”人脸识别+实名验证”,并建立”免税商品电子身份证”系统,实现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链条监控。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净网2023”行动,下架涉嫌销售走私烟的电商链接1.2万条,关闭违规网店600余家。某知名电商平台因未及时处理假烟投诉被处以300万元罚款。
-
烟草专卖局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23年上半年突击检查零售终端12万家次,吊销许可证230张。在上海某商圈检查中,发现15家店铺销售的”免税烟”中近半数为假货。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140条和214条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2023年浙江某案件主犯因销售假烟涉案金额达87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8个月。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烟草消费进入旺季。多地消费者协会发布警示,购买免税烟应选择正规口岸免税店,索取完整购物凭证,对来路不明的”低价免税烟”保持警惕。某省消协测试显示,市场流通的所谓”免税烟”中,约38%为假冒伪劣产品,部分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