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惊现烟草交易黑色产业链
2023年”双十一”期间,杭州市民张先生在淘宝搜索”中华香烟”时,意外发现多家店铺以”烟标收藏”“空盒展示”为名,实际通过”拍A发B”方式销售卷烟。当张先生花费980元购买两条”软中华”后,收到的却是明显劣质的假冒产品。
这并非个案。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2022年全国查处互联网涉烟案件1.2万起,其中电商平台渠道占比达43%。记者实测发现,在淘宝搜索”香烟代购”“免税烟”等关键词,仍能发现大量规避监管的隐蔽店铺。
平台监管存在三大漏洞
1. 关键词把戏:文字游戏规避审查
商家普遍采用”中华双中支”“黄鹤楼典藏”等模糊表述,商品详情页注明”空盒展示”“烟标收藏”,但实际交易时客服会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完成交易。北京某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透露,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增加了查处难度。
2. 评价体系造假:刷单制造信任假象
某销量过千的店铺中,清一色”包装精美”“值得收藏”的好评。但记者联系到三位给出五星评价的买家,均承认”根本没收到实物,商家要求先好评再发货”。
3. 物流环节放水:部分快递公司配合违规
2023年5月,江苏某快递网点因协助寄递卷烟被处罚。业内人士透露,个别快递员会默许”电子产品”“办公用品”等虚假申报,特别是电子烟弹的寄递更为普遍。
监管重拳下的”猫鼠游戏”
2021年国家工商总局就明确要求电商平台下架烟草制品,但十余年来禁而不绝。2022年上海破获的”6·18”特大网络售假烟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淘宝引流,微信交易,涉案金额超2亿元。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指出:”部分平台为追求GMV,对违规商家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数据显示,某头部电商2023年Q1因烟草违规被投诉量同比上升27%,但公开处罚信息仅更新至2021年。
国际对比下的监管启示
美国FDA要求所有烟草网络零售商必须注册,亚马逊等平台完全屏蔽烟草搜索;欧盟则实行”年龄门禁+地理围栏”双验证。反观国内,虽然《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网络禁售,但实际执行存在滞后。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强调:”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应当建立关键词动态过滤、交易行为智能监测等主动防御机制。”
消费者维权困境重重
广州消费者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在淘宝购买”免税香烟”被骗后,既无法通过平台获得赔偿(因商品描述为”收藏品”),向烟草局举报又因证据不足难以立案。目前其投诉在平台纠纷处理系统中已”停留”87天。
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类交易本身涉嫌违法,消费者维权时反而可能面临”买赃自诉”的法律风险。2023年浙江某法院判决的案例中,购买假烟的消费者最终自行承担了60%责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