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低价香烟暗藏猫腻
近期,多个网络平台出现”香烟厂家直发”“一手货源保真”等广告,宣称可绕过正规渠道低价销售品牌香烟。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销售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存在大量以假充真、收款不发货等诈骗行为。
2023年8月,江苏南京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售假烟案,犯罪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厂家直销”广告,实际销售的”中华”“黄鹤楼”等品牌香烟均为地下作坊仿制,涉案金额达1200余万元。检测显示,这些假烟焦油含量超标4倍,部分含有工业染料等有害物质。
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案例一:大学生网购香烟遭遇”调包计”
2023年5月,北京某高校学生小王在贴吧看到”免税店内部渠道”广告,以市场价6折购买两条”芙蓉王”。收货后发现外包装与正品无异,但拆开后发现烟丝发黑、气味刺鼻。专业机构鉴定为使用霉变烟叶制作的假烟。
案例二:直播带货藏陷阱
广东佛山消费者李先生通过某直播平台购买”厂家直供”香烟,主播现场展示”防伪标识查询过程”。实际到货的20条香烟中,防伪码均为批量复制的无效号码。平台客服以”特殊渠道商品”为由拒绝退货。
案例三:虚假物流信息诈骗
2023年”双11”期间,浙江杭州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购买”内部特供烟”,卖家提供虚假物流单号后失联。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团伙使用黑客技术生成虚假快递信息,单笔诈骗金额控制在3000元以下规避立案标准。
行业乱象调查
1. 假冒伪劣手段升级
最新查获的假烟包装已采用激光防伪、芯片溯源等仿冒技术。福建某烟草稽查大队查获的假烟中,甚至出现能通过部分正规查询系统的”高仿码”。
2. 灰色产业链分工明确
犯罪团伙形成”网络推广-接单收款-地下生产-物流配送”完整链条。部分团伙专门研究各品牌包装迭代规律,能做到”新品上市一周内仿制”。
3. 社交平台成重灾区
调查发现,诈骗广告多集中在二手交易平台、短视频评论区及小众论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监管漏洞,采用”香烟”“yan”等变体词规避关键词过滤。
法律风险警示
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不得从事烟草制品批发零售业务。2023年新版《电子烟管理办法》将违法销售电子烟纳入刑事打击范围。
烟草专卖局提醒消费者:
– 正规卷烟零售店需悬挂专卖许可证
– 全国统一零售价浮动不超过10%
– 可通过”中国烟草市场”官网验证商户资质
目前,公安部已部署开展”净烟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非法经营烟草制品犯罪。消费者发现相关线索可拨打12313烟草市场监管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