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烟产业链暗流涌动 快递成”帮凶”
近日,福建省云霄县破获一起特大假烟制售案,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该犯罪团伙通过”货到付款”方式,将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线上接单+快递代收”的新型售假模式正在全国多地蔓延。
2023年5月,江苏南京消费者王先生通过微信购买”免税香烟”,收到快递后才发现是做工粗糙的假烟。由于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王先生维权时发现发货人信息全是伪造。”快递单上写的寄件人是’张先生’,电话打过去是空号,收货地址也是代收点。”王先生无奈地说。
云霄假烟产业”转型升级”:从线下到线上
云霄县作为曾经的假烟重灾区,在持续高压打击下,制假售假模式发生显著变化:
- 生产环节分散化:将传统大型制假窝点拆分为多个”家庭作坊”,每个只负责包装、打码等单一工序
- 销售渠道电商化: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正品代购”“海关罚没”等虚假广告引流
- 物流配送隐蔽化:使用虚假寄件信息,选择管理松散的小型快递网点发货
2022年查获的”11·23”专案中,犯罪团伙甚至在抖音开设”烟草文化”账号积累粉丝,再通过私信诱导消费者至微信交易。
快递行业监管漏洞成”致命伤”
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快递网点存在严重违规操作:
- 实名制形同虚设:福州某快递网点工作人员坦言:”每天几百个包裹,不可能每个都核对身份证。”
- 代收货款监管缺失:假烟团伙通常支付15%-20%的高额代收手续费,诱使快递员配合
- 虚假面单泛滥:2023年上半年,仅厦门海关就截获使用”文具”“礼品”伪报的假烟快递超2000件
典型案例显示,某假烟团伙通过贿赂快递站点负责人,使用”某某商贸公司”的虚假工商注册信息批量发货,三个月内发出假烟快递逾万件。
新型犯罪手段:从”假烟”到”真包装”
更令人担忧的是,犯罪技术持续升级:
- 包装仿真度达90%以上:采用真烟包装废料重新封装
- 防伪标识克隆技术:扫描可显示”正品验证”页面(实为仿冒官网)
- 物流信息造假:部分包裹伪造”保税区发货”电子面单
2023年初,广州警方查获的假烟包裹中,甚至出现了可模仿烟草专卖喷码的便携式打码机,设备价格不到万元。
跨区域执法困境:管辖权争议阻碍打击
一起典型案件暴露执法难题:
– 假烟生产在福建
– 支付结算用浙江空壳公司账户
– 快递从广东发出
– 消费者遍布东北、西南多地
“往往刚查到其中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立即切断联系。”某专案组民警表示,电子证据固定、跨省协作等流程耗时较长,给犯罪分子留下转移证据的时间。
消费者防骗指南:识别假烟快递特征
通过分析已查获案件,假烟快递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特征 | 正常快递 | 可疑快递 |
---|---|---|
寄件人信息 | 详细 | 简单(如”张先生”)+虚拟号码 |
发货地 | 固定 | 经常变更(常见广东、福建等地) |
包装 | 标准 | 过度包装(常用”电子产品”等伪装) |
价格 | 市场价 | 明显低于市场价(如中华烟200元/条) |
烟草专卖局提醒:我国法律规定,任何非烟草专卖渠道的香烟销售均属违法,所谓”海关罚没”“免税烟”都是常见话术。
监管重拳出击:多部门联合整治
近期采取的关键措施包括:
– 国家邮政局开展”快递市场秩序整顿”专项行动
– 公安部部署”昆仑2023”打击食药环犯罪行动
–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支付机构代收业务监管
2023年1-6月,全国共查处假烟案件1.2万起,其中利用快递渠道案件占比达37%,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