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peel网上商城“鱼目混珠”

近日,知名跨境电商平台Peel网上商城陷入”售假”风波。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和投诉平台反映,在该平台购买的国际大牌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假冒产品。这起事件引发公众对跨境电商商品真伪的广泛讨论。

一、消费者投诉:高价买到的”国际大牌”竟是假货

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今年3月,他在Peel商城花费2580元购买了一款标榜”海外直邮”的某奢侈品牌钱包。”收到货后感觉皮质和做工都不对劲,与专柜正品差距明显。”李先生将商品送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商品并非正品。

类似案例不止一起。上海的王女士在Peel商城”618”促销期间,以官网7折价格购入某国际知名护肤品套装。”使用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经专柜比对确认是假货。”王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平台客服最初以”批次差异”为由拒绝退货,在出具检测报告后才同意退款。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近三个月针对Peel商城的投诉达127条,其中63条涉及”售假”问题。投诉商品涵盖奢侈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品类。

二、调查发现:平台监管存明显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Peel商城采取的”平台+第三方卖家”运营模式存在监管盲区。平台官网显示,其商品来源分为”自营”和”商家直营”两种,但消费者反映实际购买时很难区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涉假商品页面标注了”正品保证”“假一赔十”等承诺。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经营者应当对标记”自营”的商品依法承担商品销售者责任,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22年电商平台调查报告显示,跨境电商假货问题投诉量同比上升23%,其中”真伪难辨”“维权困难”成为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三、行业乱象:跨境电商成假货”重灾区”

Peel商城事件折射出跨境电商行业的普遍问题。随着海淘需求激增,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跨境商品鉴定难、溯源难的特点,通过”掺假销售”“虚假物流”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2021年某跨境电商平台被曝光的”假奶粉”事件中,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报关单、物流信息,将国产奶粉伪装成进口商品销售,涉案金额超千万元。2023年初,深圳海关破获一起跨境电商走私案,查获假冒名牌箱包、服饰等货物价值500余万元。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平台为追求GMV增长,降低商家入驻门槛,甚至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某跨境电商前运营人员匿名表示:”平台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有些连基本的品牌授权文件都不核查。”

四、消费者维权面临多重困境

遭遇假货的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普遍面临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问题。由于跨境商品涉及境外商家,消费者往往需要自行承担高额的鉴定费用和国际邮费。

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但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很难获得足额赔偿。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平台设置的维权门槛过高。有消费者反映,Peel商城要求提供”品牌方出具的假货证明”,而多数国际品牌并不对个人提供鉴定服务。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质上架空了消费者的索赔权利。

五、监管加强:多部门出手整治行业乱象

针对跨境电商领域乱象,近期多个监管部门已采取措施。海关总署开展”龙腾行动2023”,重点打击跨境电子商务渠道进出口侵权假冒商品。市场监管总局也将跨境电商平台纳入”网剑行动”重点监管对象。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时:
1. 优先选择平台自营或品牌官方旗舰店
2. 保留完整交易记录和沟通凭证
3. 贵重商品建议在付款前要求商家提供授权证明
4. 收到商品后第一时间通过防伪渠道验证
5. 发现问题及时向平台投诉并保留证据

记者就此事联系Peel商城公关部门,截至发稿未获正面回应。平台最新更新的《商家入驻规范》中,新增了对品牌授权的强制性要求,但具体执行效果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