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明)近日,本刊记者通过长达两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但部分便利店仍通过隐蔽方式销售万宝路等进口香烟,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暗语”交易体系。这些商家为规避监管,将香烟藏于收银台暗格或货架底层,仅向”熟客”提供。
隐蔽销售:收银台下的”秘密交易”
2023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某24小时便利店被消费者举报存在违规销售进口香烟行为。市场监管人员突击检查时,在收银台下方发现一个装有二十余条万宝路香烟的隐藏抽屉。该店店员承认,这些香烟主要通过”老顾客带新顾客”的方式销售,交易时会使用”蓝盒”“红标”等特定暗号。
“要买万宝路得先加老板微信,到货后会发朋友圈通知。”一位大学生向记者透露,海淀区学院路附近三家便利店都采用这种”线上预约+线下自提”的模式。记者实地验证发现,这些店铺的烟草专卖许可证仅限销售国产香烟,却暗中经营着月均200条以上的进口香烟生意。
未成年人购买乱象:学生群体成”重点客户”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对未成年人购买香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2023年3月,深圳某国际学校16岁学生李某在南山区的自动售货机购买到万宝路香烟。该售货机虽未明确标注烟草销售,但输入特定编号即可出货。后经查证,该机器所属公司并未取得烟草零售许可证。
“穿校服来买的我们会要求出示身份证,但如果是便服就基本不查。”一位不愿具名的便利店店主坦言。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某中学周边暗访时,成功在五家店铺中三家购得万宝路香烟,全程未被询问年龄。其中一家店铺甚至提供”代收快递”服务,实际是为学生暂存已购香烟。
新型销售渠道:外卖平台玩”文字游戏”
随着监管加强,部分商家开始转向更隐蔽的外卖平台销售。记者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发现,有店铺将万宝路香烟标注为”万宝路口香糖”“Marlboro代购”等,实际送达的却是正品香烟。2023年6月,杭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处了这样一家店铺,该店三个月内通过外卖平台售出进口香烟超过500条。
更隐蔽的是某些”跑腿代购”服务。在闲鱼等二手平台,记者发现多个声称”可代购任何进口商品”的账号。经联系确认,其中七成表示可以代购万宝路香烟,且”不需要提供任何年龄证明”。交易通常采用”虚拟商品”链接付款,线下交接规避平台监管。
监管困境:违法成本低致屡禁不止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但实际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相比仍显不足。2022年全年,全国共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烟案件1635起,平均每起案件罚款金额仅2580元。某连锁便利店区域经理向记者透露:”被查到也就是罚个几千块,还不如一天卖烟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进口香烟通过”个人物品”渠道避税入境。海关总署2023年第一季度查获的违规邮寄香烟中,万宝路品牌占比达34%。这些香烟通常被拆分成单条,伪装成”礼品”或”样品”邮寄,最终流入地下销售网络。
行业观察:跨国烟草公司的”擦边球”营销
公共卫生专家指出,虽然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声称遵守中国市场法规,但其营销策略仍存在灰色地带。该公司官网上”寻找零售商”功能会引导用户至附近的合作店铺,而这些店铺中部分存在违规销售行为。2023年4月,该公司在某音乐节设置的”品牌体验区”就因涉嫌变相烟草宣传被叫停。
“这些国际品牌通过保持一定的市场可见度,既规避了直接违法风险,又维持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品牌的认知。”中国控烟协会研究员王建军分析道。数据显示,2022年万宝路在中国市场的社交媒体提及量同比增长27%,其中18-24岁年轻用户占比超过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