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期多地出现中华香烟”地下销售链”,商家通过暗语交易、隐蔽配送等方式规避监管。记者历时三个月调查发现,从实体店”抽屉交易”到社交平台”代号销售”,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正在”掩耳盗铃”式运作。
一、实体店的”抽屉生意”
在上海浦东某烟酒专卖店,记者发现柜台仅陈列空烟盒。当顾客说出”硬中三条”的暗语后,店主从收银台抽屉取出用报纸包裹的中华香烟。这种”见光不卖货”的模式已成行业潜规则,2023年虹口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的案例显示,某店铺通过此方式月均违规销售高档香烟达200余条。
更隐蔽的是”会员制”销售。北京朝阳区某超市要求消费者先充值5000元成为会员,随后通过微信发送”今天需要水果”等代号完成交易。2024年1月,该区查获的违规案件中,涉案商家使用”水果=软中华”“饮料=硬中华”的密码本进行记录。
二、社交平台的”游击战”
在闲鱼平台,卖家以”中字头收藏盒”为幌子销售整条香烟。记者实测发现,标价880元的”空礼盒”商品,客服会引导买家添加微信后改发真实香烟。类似情况在抖音直播间更为隐蔽,主播通过展示烟盒上的”328”“329”等编号,暗示有对应批次的香烟可售。
2023年12月破获的浙江台州网络售烟案中,犯罪团伙利用”茶叶罐”“月饼盒”等伪装发货,通过物流系统修改货物信息,半年内非法获利超300万元。办案人员透露,该团伙专门研究监管部门检查规律,选择在凌晨进行快递揽收。
三、跨省”代购”形成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地区因烟草管控较松成为”代购圣地”。在江苏某地,存在专业”跑腿团队”按每条加价20-50元的标准,向管控严格地区倒卖香烟。他们通过大巴车托运、网约车夹带等方式运输,2024年3月查获的案例显示,有团伙利用儿童书包夹层藏匿香烟跨省运输。
更令人担忧的是”真烟假码”现象。部分商家通过打磨、覆盖烟草专卖标识等手段,使香烟脱离监管追溯体系。2023年行业报告显示,这类”隐形香烟”在二手市场的流通量同比上升47%。
四、监管与反监管的”猫鼠游戏”
当前出现的新型规避手段包括:
1. 电子烟实体店兼售传统香烟,用”设备试用装”名义掩饰
2. 社区团购群以”年货拼单”为名组织香烟团购
3. 外卖平台商家将香烟混入食品订单配送
2024年2月,深圳查处的某案件曝光”外卖奶茶藏烟”手法:商家将香烟拆散后装入奶茶杯密封层,通过即时配送系统完成交易。这种”奶茶杯”每个可装10支香烟,售价是市场价的1.5倍。
(文中涉及具体案例均来自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及刑事司法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