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百事酸奶爆珠烟在哪买”缘木求鱼”

近日,一则关于”百事酸奶爆珠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据网络传言,某品牌推出了一款融合百事酸奶风味的爆珠电子烟产品,声称能让消费者体验”舌尖上的酸奶与尼古丁双重快感”。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但随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电子烟行业营销乱象与消费者健康认知的深层问题。

一、”百事酸奶爆珠烟”谣言始末

5月15日,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所谓”百事联名款爆珠烟”的开箱视频。视频中展示的烟弹包装采用百事标志性的蓝白配色,并标注”pepsi yogurt”字样。发布者声称这款产品”口感清爽”“酸奶味浓郁”,售价为99元/盒。相关信息在24小时内获得超过50万次转发。

事件发酵后,百事公司中国区公关部迅速发布声明:”百事公司从未授权任何电子烟产品使用我们的品牌和商标,目前市场上流传的相关产品均为假冒。我们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护权益。”与此同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人士向媒体表示,所谓”酸奶味爆珠烟”涉嫌违反《电子烟管理办法》中关于口味限制的规定。

记者调查发现,这并非首次出现食品品牌”被联名”电子烟的案例。2022年曾有”奥利奥味电子烟”的虚假宣传,2023年初又出现过”茅台酒香烟弹”的谣言。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知名食品饮料品牌的群众基础,为电子烟产品制造话题热度。

二、电子烟营销的”缘木求鱼”困境

“这完全是在缘木求鱼。”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对此现象评价道,”用食品风味掩盖烟草危害本质,就像爬上树找鱼一样方向错误。电子烟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在减害技术研发上,而不是搞这些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

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从2015年的0.5%升至2021年的3.8%。快速增长的市场催生了激烈的营销竞争。部分企业为吸引年轻消费者,不断推出水果味、甜品味等新奇口味。2022年10月实施的《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禁止电子烟产品呈现除烟草风味外的其他风味。

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接到多起投诉,有消费者反映购买”奶茶味”电子烟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经检测,这些产品中部分甜味剂含量超标3倍以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郑频频指出:”添加食用香精不能降低电子烟的健康风险,反而可能诱导未成年人误认为这是普通零食。”

三、国际监管经验与典型案例

美国FDA在2020年就曾对一家电子烟公司开出50万美元罚单,因其未经授权使用”可口可乐”“雪碧”等商标推广烟弹产品。该公司的营销话术中包含”让你喝不到的可乐抽得到”等明显诱导性宣传。

英国公共卫生部发布的对比研究显示,虽然电子烟比传统卷烟减害约95%,但非烟民使用电子烟仍然存在健康风险。特别是添加风味物质的电子烟,可能导致用户吸入更多气溶胶。2021年,欧盟修订烟草产品指令,全面禁止薄荷醇等特征香型。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跟踪调查更有警示意义:在2016-2020年期间,使用水果味电子烟的青少年,三年后转为传统吸烟者的比例达到42%,远高于使用烟草味电子烟的28%。研究负责人中村正和教授表示:”甜味就像是诱饵,让年轻人更容易掉入尼古丁依赖的陷阱。”

四、法律红线与行业规范

我国《广告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发布烟草广告。”《电子烟管理办法》则进一步细化要求,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禁止展示诱导性宣传用语。

北京市律协知识产权专委会委员张静律师分析:”虚构食品品牌联名电子烟的行为,可能同时涉嫌商标侵权、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根据情节轻重,权利人可主张民事赔偿,市场监管部门也可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3月,深圳某电子烟企业因在产品包装上使用与某奶茶品牌相似的配色和字体,被法院判定赔偿80万元。该案判决书中特别指出:”利用食品饮料的亲和力弱化烟草产品危害性的行为,违背公序良俗。”

五、消费者认知亟待提升

在随机采访中,约36%的年轻消费者表示”看到新奇口味的电子烟会想尝试”,而只有28%的受访者清楚知道我国已禁止非烟草风味电子烟销售。这种认知差距正是违规营销得以生存的土壤。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15-24岁电子烟使用者中,因”喜欢味道”而开始使用的比例高达63.5%。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孙佳妮强调:”任何形式的烟草产品都不应该被包装成时尚生活方式,健康风险不会因为添加了酸奶味就消失。”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黎明接诊的病例显示,长期使用调味电子烟的患者,出现支气管炎的比例比传统吸烟者更高。”这些添加物在高温雾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不容忽视。”

这场”百事酸奶爆珠烟”的闹剧,暴露出电子烟行业在规范转型期的种种乱象。从”茅台烟弹”到”酸奶爆珠”,一次次博眼球的营销尝试都在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当企业把聪明才智用在如何绕过监管而非提升产品安全时,这种”缘木求鱼”的发展模式终将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