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包百乐烟,抽起来怎么味道不对?” 近日,广州一位老烟民王先生在常去的便利店购买了一包百乐牌香烟,却发现口感与平时大相径庭。这个看似普通的消费投诉,却意外揭开了一个横跨多省的烟草代销灰色产业链。
一、假烟还是真烟?消费者遭遇”身份迷局”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今年3月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地消费者反映,购买的”百乐”系列香烟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有的烟支松散,有的燃烧不均匀,更有消费者称抽完后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我抽百乐烟十几年了,这次买的明显不对。”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购买的香烟,”包装几乎一模一样,但烟丝颜色偏深,过滤嘴的质感也不同。”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百乐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假烟,而是通过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代销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这些烟确实出自百乐烟厂,但属于代工生产的特殊批次,质量标准与正品存在差异。”
二、代销模式下的”合规漏洞”
百乐烟草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烟草品牌,为何会出现”同牌不同质”的现象?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代销运作体系。
1. 代销资质的灰色操作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烟草制品实行专卖制度,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通过”代销”模式规避监管。
“大品牌委托小厂代工生产,然后贴牌销售,这在行业内不是秘密。”某省级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问题在于,一些代工厂为了追求利润,会降低原料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 渠道混卖的行业潜规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代销产品往往与正品混在一起销售。一位烟草批发商坦言:”我们进货时,正品和代销品包装几乎一样,批发价每条约差20-30元。零售商大多混着卖,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
记者暗访广州某烟草批发市场发现,同一品牌的香烟确实存在多个价格档位。当被问及区别时,商家只含糊表示”渠道不同”,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三、百亿市场的利益链条
据业内人士估算,我国烟草代销市场规模可能高达数百亿元。这条灰色产业链涉及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
1. 代工厂的生存之道
位于湖南某地的一家小型烟厂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厂有生产许可证,但自主品牌卖不动。接大品牌的代工订单是主要收入来源。”该负责人表示,代工利润微薄,”要在原料上精打细算才能赚钱”。
2. 经销商的”灵活经营”
在流通环节,一些经销商专门从事代销产品的批发业务。”正品要严格按烟草公司的价格体系走,利润空间小。代销产品价格灵活,利润能到正品的2-3倍。”一位经销商直言不讳。
四、监管困局与健康隐忧
面对日益猖獗的烟草代销乱象,监管部门并非毫无作为。202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曾开展”利剑”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违规代工案件。然而,由于代销模式本身的隐蔽性,彻底整治面临诸多困难。
1. 检测标准的滞后性
“现行检测主要针对明确假烟,对于这种’半真半假’的产品,缺乏有效判定标准。”一位质检专家表示,”代销烟使用的也是合格烟叶,只是等级较低,从理化指标上很难认定为假烟。”
2. 健康风险的未知数
更令人担忧的是代销烟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烟草行业专家指出:”低等级烟叶的焦油、尼古丁含量往往更高,还可能含有更多有害物质。长期吸食这类香烟,健康风险会显著增加。”
北京市控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肺癌等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在部分区域出现异常升高,是否与烟草产品质量下降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五、消费者的维权困境
当发现自己购买了可疑的烟草产品时,消费者维权却面临重重困难。
广州消费者王先生曾向多个部门投诉,得到的回复大多是”难以认定是假烟”。一位市场监管人员私下表示:”除非能证明产品有害成分超标,否则很难处理。代销也是合法经营模式。”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这类”质量差异”问题缺乏明确规定,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六、行业变革的前夜?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对烟草代销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表示:”烟草行业应该提高透明度,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来源和质量标准。代销不是问题,隐瞒和欺骗才是。”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已启动《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工作,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代工生产的监管。有消息称,新规可能要求烟草产品必须标明生产厂家和代工信息。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烟草企业也开始调整策略。某知名品牌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逐步减少代工比例,未来可能完全自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