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默然
编辑 | 王雪峰
2023年9月15日 18:30更新
一、”求购正宗中华香烟”背后的暗语
“长期收硬中软中,要求货真价实,可走第三方担保”——在某二手交易平台突然下架的23条商品信息里,这条看似普通的求购帖引起了网安民警的注意。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联系到发帖人”老烟枪”,对方在加密聊天软件上发来一段语音:”现在真货比黄金还难搞,免税店流出的都要经过四五道手”。
这并非个案。今年1-8月,全国海关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417起,同比增长63%,其中”中华”品牌占比高达72%。上海虹桥机场海关近日查获的行李箱夹层案中,单次查获硬中华达120条,按市场价计算案值超12万元。
二、暴利产业链:从免税店到直播间
(1)灰色渠道的”三级跳”
记者暗访发现,一条完整的走私链条通常分为三级:
– 一级代理:通过在免税店工作的”内鬼”批量采购,利用”蚂蚁搬家”方式规避限购
– 二级经销商: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中转仓库,通过物流公司”保真运输”
– 终端销售:微商、直播带货为主,部分烟酒店参与”真假混卖”
某跨境物流公司前员工透露:”改装后的集装箱会设置磁铁暗格,每次运输200-300条,被查获就报称’员工私人物品’“。
(2)直播间里的”黑话术”
“家人们看这个防伪标,紫光灯下会出现龙纹”——在某直播平台,主播”烟姐”正展示所谓”海关扣押货”。记者发现这类直播存在特定话术:
– “公司礼品”代指走私烟
– “老版”表示无税标
– “过机验货”暗示可通过烟草专卖局检测
三、真假难辨的”鉴定江湖”
(1)专业造假团伙的”技术升级”
江苏警方近期破获的制假案中,犯罪团伙购入德国海德堡印刷机,仿制出的烟盒连专业鉴定师都需借助仪器辨别。更惊人的是,部分假烟使用真烟丝配方,业内人士称:”某些代工厂夜间开工,用的就是正规生产线”。
(2)职业鉴定师的”猫鼠游戏”
从事烟草鉴定15年的张师傅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具包:
– 便携式光谱仪(检测包装膜成分)
– 200倍放大镜(观察印刷网点)
– 电子秤(精确到0.01克)
“现在最难辨的是’真盒假烟’,有人回收空烟盒重新灌装”。
四、跨境走私的”新路线图”
随着监管加强,走私路线出现新变化:
1. 中越边境:通过农产品运输车夹带,某次查获的榴莲货柜中藏匿香烟140件
2. 港澳快艇:改装油箱空间,单次可运载50条
3. 跨境电商:以”电子配件”名义申报,今年深圳海关在某包裹中查获伪装成电路板的香烟
东南亚某国华人商会负责人透露:”当地中华香烟批发价每条仅280元,走私到国内利润可达300%“。
五、被忽视的公共安全危机
(1)劣质烟的健康威胁
国家烟草质检中心检测发现,部分假烟焦油含量超标4.8倍,重金属砷含量超国标11倍。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指出:”这类烟丝多使用硫磺熏蒸,长期吸食可能引发口腔黏膜癌”。
(2)资金链背后的犯罪网络
广东某洗钱案侦破过程中,警方发现走私香烟团伙与境外赌博网站使用同一支付通道。资金流水显示,部分利润流向东南亚电信诈骗集团。
六、监管科技的反制升级
今年启用的”智慧缉私”系统已展现威力:
– 利用AI算法分析快递面单,识别出”茶叶”“干货”等高频伪装词汇
– 在重点口岸部署毫米波人体扫描仪,可穿透行李箱检测烟盒形状
– 区块链溯源平台已收录87万条香烟流通数据
上海海关缉私局某负责人表示:”最近破获的案子里,犯罪团伙开始用AR隐形眼镜识别缉私人员,这说明打击力度确实让他们感到痛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数据来源:国家烟草专卖局、海关总署2023年公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