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新宠”:免税香烟成社交平台热销品
“免税店正品香烟,价格比市面低30%,支持全国快递!”这样的广告在朋友圈、微博和小红书上并不罕见。记者调查发现,免税香烟代购已成为一个隐秘却庞大的灰色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代购客”参与其中。
王女士是一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她告诉记者:”去年朋友从海南免税店帮我带了几条烟,价格确实便宜不少。后来发现网上有人专门做这个,就经常找他们买。”像王女士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看中的是免税香烟与市售香烟之间的显著价差。
暴利诱惑:一条烟的”旅行”能赚多少钱?
免税香烟之所以吸引众多代购者,关键在于其中的利润空间。以某知名品牌香烟为例,免税店售价约为200元/条,而国内市场零售价可达300元以上。这意味着,每代购一条香烟,中间商可获利50-100元。
“旺季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走100多条,轻松赚个万把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代购者小李告诉记者。他主要通过社交平台接单,利用频繁往返海南的机会带货。”现在查得严了,但需求还是很大,很多人找我都是老客户介绍。”
监管盲区:法律如何界定免税品二次销售?
免税商品原本是针对出境旅客的特殊优惠政策,其核心是”自用、合理数量”。然而,代购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指出:”根据《海关法》及相关规定,免税商品再销售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走私。”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代购数量通常不大,且采取”蚂蚁搬家”式分散运输,监管部门打击难度较大。一位海关工作人员私下表示:”单个案件案值不高,但累计起来数量惊人。我们更关注大宗走私,对这种零散代购往往力不从心。”
社交电商助推:平台责任何在?
代购香烟的泛滥与社交电商的兴起密不可分。记者在多个平台以”免税烟”为关键词搜索,虽然大部分结果已被清理,但换个说法如”海南特产”“机场好物”等,仍能找到大量隐晦的销售信息。
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我们一直通过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审核打击此类违规商品,但卖家不断变换描述方式,给监管带来挑战。欢迎用户举报,我们将严肃处理。”
消费者风险:你买的”免税烟”可能是假货
在暴利驱使下,免税香烟代购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陈先生向记者投诉:”第一次买确实是真的,后来几次感觉味道不对,怀疑是假烟。”由于交易多在私下进行,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提醒:”非正规渠道购买的香烟不仅质量无法保证,一旦发现是假烟,消费者自身也可能因购买走私烟草面临处罚。”
行业影响:正规烟草销售受冲击
免税香烟代购的兴起对正规烟草销售渠道造成了一定冲击。某烟草专卖店店主刘先生表示:”明显感觉高端烟销量下滑,特别是那些常出国旅客以前都是大客户,现在可能都从免税店买了。”
中国烟草总公司某省分公司负责人坦言:”这种灰色交易扰乱了市场秩序,但我们作为企业执法权有限,主要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监管。”
全球现象:各国如何应对免税品滥用?
免税品代购并非中国独有现象。在韩国,针对中国代购大量购买免税化妆品再转卖的行为,已出台限购政策;日本则对频繁出入境的”代购客”加强审查;欧盟国家普遍规定免税商品必须随旅客离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表示:”随着跨境电商发展,免税政策确实面临新挑战。需要在便利旅客和防止滥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要考虑建立旅客购物记录系统,对异常消费进行预警。”
代购者的自白:我们为何铤而走险?
“知道有风险,但来钱快啊。”代购者小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去海南机票便宜的时候不到1000元,买满限额的香烟,扣除成本还能赚三四千,比上班强。”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法律后果时,小林显得不以为然:”大家都这么干,数额不大应该没事吧?最多就是东西被没收。”这种侥幸心理在代购圈中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