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种商品都可以在网上轻松购买。然而,对于香烟这类特殊商品,国家有着严格的销售限制。近日,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个人买家正在利用电商平台的监管漏洞,以”掩耳盗铃”的方式购买香烟。
一、电商平台禁售香烟的政策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任何个人或单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烟草制品批发、零售业务。各大电商平台也明确禁止销售香烟及相关产品。然而,这一禁令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诸多漏洞。
2021年,某知名电商平台因涉嫌违规销售烟草制品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平台随后下架了大量相关商品。但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猫鼠游戏”仍在持续。
二、隐蔽交易的三种常见手法
1. 关键词规避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香烟”时,确实没有直接显示相关商品。但当使用”香yan”、”口粮”、”解瘾神器”等替代词时,立即出现了大量疑似烟草制品。
2022年3月,江苏某大学生王某就通过搜索”云南特产”找到了销售香烟的店铺。卖家在商品描述中使用”云南特色工艺品”等模糊表述,实际交易时通过私聊确认购买香烟的具体品牌和数量。
2. 商品伪装
更隐蔽的做法是将香烟伪装成其他商品。记者发现,有商家将香烟标注为”茶叶样品”、”收藏盒”等,甚至有的直接使用空白包装盒图片。
2023年初,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将香烟伪装成”文具用品”通过快递发货,涉案金额达50余万元。这种手法不仅逃避了平台监管,也给物流检查带来了困难。
3. 社交平台引流
由于电商平台监管趋严,许多卖家转向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引流。他们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含有暗示性内容的视频,引导用户添加微信或QQ进行私下交易。
2023年5月,广东某地查获的一个非法销售香烟团伙就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展客户。该团伙在半年时间内通过微信交易了价值超过200万元的各类香烟。
三、监管面临的挑战
1. 技术手段滞后
某电商平台风控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每天要处理数亿条商品信息,虽然使用了AI识别技术,但卖家不断变换关键词和图片,给识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023年第一季度,该平台共下架疑似烟草商品12万件,封禁店铺800余家,但实际违规数量可能远高于此。
2. 物流环节漏洞
香烟运输需要特殊许可,但一些快递网点在收件时并未严格执行验视制度。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快递员对”茶叶”“礼品”等标注的包裹并不开箱检查。
2022年底,某快递公司因违规收寄烟草制品被处以20万元罚款。该公司随后加强了内部培训,但行业内整体监管力度仍有待提高。
3. 跨境购买新渠道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一些买家开始通过海外代购方式获取香烟。这类交易往往以”个人物品”名义申报,规避了正常的监管程序。
2023年4月,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查获违规邮寄进境香烟案件1200余起,同比增长35%。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学生”茶叶代购”骗局
2022年9月,北京某高校学生李某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以”云南特产茶叶代购”为名实际销售香烟。通过精心设计的关键词和图片,该店铺在三个月内完成了2000余笔交易,销售额达30万元。
后经消费者举报,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该店铺被查封,李某因非法经营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此案暴露出平台在商家资质审核方面的不足。
案例二:微商”香烟盲盒”营销
2023年初,一个名为”惊喜盲盒”的微信号在朋友圈大肆宣传,声称购买其”幸运盒子”有机会获得高档香烟。实际上,每个售价188元的盒子里都装有固定品牌的香烟。
该微信号在两个月内发展了500余名会员,交易流水超过80万元。后被烟草专卖局联合网信办查处,主犯张某被处以15万元罚款。
案例三:直播带货”擦边球”
2022年双十一期间,某主播在直播中展示各种”收藏用”香烟盒,暗示观众可以通过客服购买”完整内容物”。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平台在收到举报后立即封停了该直播间,但类似的隐蔽营销方式仍在其他平台出现。
五、专家观点与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指出:”网络非法售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从生产、销售到物流,各个环节都存在违法行为。”
王教授建议,应该建立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三方协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链条监控。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某电商平台合规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平台正在升级风控系统,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更新违禁词库,并加强对新开店铺的资质审核。但对于海量的商品信息,完全杜绝违规行为仍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