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低价便宜烟批发一手货源”鱼目混珠”

近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举报,称通过”低价便宜烟一手货源”渠道购买的卷烟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以”厂家直销”“免税烟批发”为幌子的灰色产业链正在社交平台蔓延,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包装、以次充好等手段牟取暴利。

直播间叫卖”内部渠道烟” 消费者收到发霉卷烟

2023年12月,浙江杭州消费者王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中华烟厂直供”的直播广告,主播声称”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免税香烟,市场价格6折起批”。王先生花费2800元购买两条”软中华”,收货后发现卷烟外包装印刷模糊,拆开后更发现部分烟支已出现霉变。

“扫码显示是正品,但烟草专卖局鉴定为高仿货。”杭州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负责人透露,该案查获的假冒卷烟使用回收的真烟盒重新封装,内置的却是每包成本不足3元的劣质烟丝。

暗访批发市场:三无作坊日产假烟2000条

记者暗访某地”烟草批发市场”发现,部分商铺公开销售无任何标识的白色包装卷烟。一名自称”有二十年供货经验”的批发商向记者展示其”产品目录”,包含中华、玉溪等二十余个仿冒品牌,报价仅为市场价的30%-40%。

“这些烟都来自地下作坊。”参与案件侦办的民警透露,2024年1月破获的福建漳州假烟案中,犯罪团伙租用废弃养殖场设立生产线,使用劣质烟叶掺杂香精,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涉案金额超1.2亿元。稽查人员现场查获的记账本显示,该窝点日均出货量达2000余条。

新型造假手段:篡改烟草专卖码

更隐蔽的造假方式出现在烟草专卖码系统。2023年10月,江苏南京警方摧毁一个专门伪造32位烟草专卖追溯码的团伙。技术人员演示称,不法分子通过破解正品烟包二维码生成规则,批量复制有效编码,”就像给假烟办了真身份证”。

“每扫一次假烟上的二维码,真烟对应的查验记录就会被覆盖。”中国烟草总公司质检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技术手段导致2023年全国卷烟扫码鉴真投诉量同比激增47%,部分假冒卷烟甚至能通过零售终端的POS机验证。

跨境走私链条浮出水面

案件侦办中还发现跨境走私的新动向。2024年2月,广州海关在番禺港查获一批申报为”塑料制品”的集装箱,内藏12万条伪装成”出口转内销”的走私烟。这些卷烟外包装印有”专供出口”字样,但经检测焦油含量超标3倍,部分使用工业胶水粘合。

“走私团伙会故意做旧包装,伪造海关验讫标贴。”专案组警官介绍,该批货物从东南亚经第三地中转,利用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政策漏洞入境,最终通过社区团购群分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查获类似案件83起,同比增长62%。

社交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

调查发现,微信、QQ、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假烟销售主阵地。犯罪团伙通常采用”线上引流+线下交易”模式:在社交平台发布”烟草批发”“清仓特价”等内容吸引客源,再引导至私人聊天工具完成交易。

2023年9月,重庆警方打掉一个盘踞在短视频平台的售假团伙。该团伙雇佣网红拍摄”烟草仓库实地考察”视频,实际发货地却是城中村出租屋。执法人员查获时,现场堆积的快递单显示日均发货量超过500单,消费者遍布28个省份。

健康风险触目惊心

专业机构检测显示,假冒卷烟存在多重安全隐患:
– 烟丝中检出过量农药残留(敌敌畏超标12倍)
– 使用工业染料代替食用色素
– 过滤嘴材料含甲醛等有害物质
– 焦油含量达国标2-3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临床数据显示,2023年接诊的6例”不明原因肺纤维化”患者均有长期吸食廉价卷烟史。病理检测发现其肺部沉积物中含有非烟草类植物纤维及重金属颗粒。

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3年11月起开展”利剑2024”专项行动,重点打击:
1. 网络平台违法售烟信息
2. 物流寄递环节涉烟违法
3. 免税店违规销售行为
4. 假冒注册商标犯罪

截至2024年3月,全国已查处相关案件1.7万起,捣毁制假窝点892个,查获假烟210万条。市场监管总局特别提醒,正规卷烟销售必须具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消费者应通过合法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