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越代”产品真假难辨
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在购买”越代”系列保健品时遭遇”鱼目混珠”的消费陷阱。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抗衰老”产品的迫切需求,将普通食品包装成高科技保健品高价出售,甚至直接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典型案例:七旬老人花万元买”越代”实为维生素片
2023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协会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72岁的张阿姨通过某直播平台购买了一套标价12800元的”越代抗衰老套装”,商家宣称该产品采用”诺贝尔奖技术”“干细胞再生配方”。经检测,所谓的高端保健品实际成分为普通维生素片,成本不足百元。
“包装上全是英文和看不懂的专业术语,销售人员说这是最新研发的第五代产品,比市面上其他抗衰老产品先进好几代。”张阿姨向记者展示产品时仍难掩气愤,”我吃了两个月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儿子拿去检测才知道上当了。”
调查发现:三大”鱼目混珠”套路
记者暗访发现,不法商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施欺诈:
-
概念混淆:将”细胞自噬”“端粒酶”等专业术语生搬硬套,把普通食品包装成生物科技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一款标榜”越代技术”的饮品实际配料表显示仅为糖水加少量果汁。
-
虚假认证:伪造”FDA认证”“欧盟CE认证”等资质。2023年初,江苏警方破获的”康寿源”案中,犯罪团伙自建认证网站为产品背书。
-
价格欺诈:通过虚高原价再打折的方式诱导消费。一款实际成本60元的”越代NMN”产品,标价高达2980元再打三折出售。
行业专家解析”越代”营销话术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伟指出:”‘越代’本身不是规范的专业术语,而是一些商家创造的营销概念。目前国家批准的保健功能中并没有’抗衰老’这一项,任何宣称能逆转衰老的产品都涉嫌虚假宣传。”
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教授提醒:”真正的抗衰老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市场上所谓’越代’产品大多是利用消费者对衰老的焦虑心理。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营销,往往夸大其词。”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2023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开展多次专项整治:
- 1月,查处广东某生物科技公司虚假宣传案,罚款120万元
- 3月,下架电商平台违规”越代”产品链接2300余条
- 6月,公布20起保健品欺诈典型案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提示:”购买保健品务必认准’蓝帽子’标志,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对宣称’最新科技”诺贝尔奖技术’等话术要保持警惕。”
消费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 查资质: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注册信息
- 看标识:认准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及批准文号
- 留凭证:保留购买票据、广告宣传资料等证据
- 勿轻信:对”彻底根治”“永不复发”等绝对化用语保持警惕
最新动态:多地开展专项整治
记者获悉,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近期已启动保健品市场专项治理:
- 上海抽查56批次宣称”抗衰老”产品,不合格率达43%
- 广州查处3家涉嫌虚假宣传的”越代”产品经销商
- 成都约谈12家网络平台,要求下架违规商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受理保健品投诉2.3万件,同比增长17%,其中涉及”抗衰老”概念的投诉占比达38%。
深度调查:假冒”越代”产品产业链
记者历时两个月跟踪调查,揭开了假冒”越代”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
生产环节:小作坊贴牌加工
在河北某地,记者暗访发现多家小型食品加工厂承接”越代”产品代工业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厂长表示:”客户提供包装设计,我们灌装内容物。同样的粉末,换个包装就能从每公斤80元卖到800元。”
包装环节:专业设计团队操刀
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往往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制作,模仿国际大牌风格,大量使用英文、分子式等元素增强”科技感”。一套包装设计费在3000-5000元不等。
销售环节:多层次分销体系
产品通过多级代理体系销售:
– 一级代理拿货价约3折
– 二级代理4-5折
– 终端销售按标价或打折出售
某微商团队负责人透露:”我们培训代理的话术重点突出’稀缺性’和’科技含量’,要求每天在朋友圈发布’客户反馈’,其实很多都是编的。”
监管难点:网络销售隐蔽性强
市场监管人员表示:”微商、短视频平台等新型销售渠道给监管带来挑战。一些商家采用’闪售’模式,上架一两天就下架,收款后立即注销账号,增加了查处难度。”
法律专家解读: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
北京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亮指出,这类行为可能触犯多项法律法规: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虚假宣传
- 《广告法》第二十八条: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
-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消费者遇到欺诈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王亮建议,”大额消费欺诈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消费者真实遭遇:花光积蓄买”希望”
63岁的南京市民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退休金每月4000多,花了6万买’越代’产品,销售人员说吃三个月年轻十岁。现在不仅没效果,连基本生活费都成问题。”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老年人往往成为重点营销对象,销售人员通过:
– 免费健康讲座获取信任
– 一对一”亲情服务”培养感情
– 制造”最后机会”的紧迫感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约28%的老年人曾购买过功效不明的保健品,平均花费在8000元以上。
正规企业发声:反对不正当竞争
某知名保健品企业市场总监表示:”‘鱼目混珠’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我们支持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也呼吁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该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正规产品:
– 研发周期平均3-5年
– 临床试验投入超千万元
– 单个产品注册审批需2年以上
“那些宣称’一个月研发成功’的产品,根本不符合保健食品的研发规律。”该总监强调。
最新技术动态:抗衰老研究真实进展
为避免公众被虚假宣传误导,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专家介绍了抗衰老领域的真实研究进展:
- NMN:尚处临床试验阶段,效果和安全性待验证
- 干细胞:临床应用仅限于部分疾病治疗
- 基因编辑: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真正的科学突破会通过正规学术渠道发表,不会突然出现在推销话术中。”专家提醒。
记者手记:保健品消费需回归理性
在为期三个月的调查中,记者深刻感受到:
– 消费者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可以理解
– 但必须警惕利用这种心理的营销陷阱
– 没有任何产品能”逆转衰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保健品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只有加强监管、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促进行业自律,才能让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