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dj烟是什么香烟”雾里看花”

近日,一款名为”DJ烟”的产品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其宣传语”雾里看花”更成为网络热词。记者调查发现,这款宣称”不是电子烟”的雾化产品,正在年轻人群体中快速流行,同时也引发公众对新型烟草产品监管的讨论。

一、DJ烟横空出世:线上线下同步走红

6月中旬,北京三里屯某夜店举办的”雾里派对”活动中,多位网红手持造型前卫的DJ烟进行表演,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超200万次播放。视频中,参与者通过该设备吐出各种形状的烟雾,配合灯光效果形成”雾里看花”的视觉奇观。

“这完全不像传统电子烟,更像是个时尚玩具。”参加活动的95后张小姐告诉记者,”DJ烟有十几种水果口味,烟雾量特别大,玩烟雾技巧比抽烟过瘾多了。”

记者走访发现,该产品在线下主要通过:
– 夜店渠道推广
– 自动贩卖机销售(标价299-399元)
– 微商代理体系

线上则通过小红书”雾化玩具”话题进行种草,相关笔记已超过1.2万篇。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宣传均刻意避开”电子烟”字眼,代之以”雾化器”“蒸汽玩具”等新名词。

二、监管灰色地带:是创新还是规避?

DJ烟的产品说明显示:”本产品为雾化玩具,不含尼古丁,不可添加任何烟油”。但记者实测发现,其雾化结构与主流电子烟几乎一致,且第三方烟油可以完美适配。

典型案例
7月3日,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某商圈查获一批改装DJ烟,经营者通过隐蔽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含尼古丁烟油。涉事商家辩称:”我们卖的是合法雾化器,顾客自己加的烟油与我们无关。”

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设备与消耗品分离”的销售模式,与2019年电子烟线上禁售前的套路如出一辙。根据《电子烟管理办法》,只要用于产生气溶胶供人抽吸的物品,无论是否含尼古丁,都应纳入电子烟范畴。

三、青少年保护隐忧:酷炫外衣下的诱惑

DJ烟最受争议的是其明显针对年轻群体的营销策略:
– 推出盲盒款、联名款等收集玩法

– 开发”烟雾摄影”等社交功能
– 在B站投放ASMR风格体验视频

北京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反映:”最近发现学生课间讨论这个,他们觉得只是好玩,但长期吸入植物甘油等雾化成分的健康风险尚无定论。”

8月1日,中国控烟协会发布警示,指出这类产品存在三大风险:
1. 可能成为电子烟入门产品
2. 雾化成分安全性未经验证
3. 社交传播易诱发从众心理

四、行业观察:创新与监管的博弈

DJ烟现象折射出新型烟草产品的监管难题。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至少存在三类类似产品:

产品类型 宣称属性 实际功能 当前监管状态
雾化玩具 电子配件 可适配烟油 无明确限制
草药雾化器 医疗设备 可吸食CBD 需备案
零尼古丁电子烟 戒烟产品 含烟草提取物 按电子烟管理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部分企业正在研发”第四代电子烟”,通过技术微创新规避监管定义。例如:
– 将雾化芯改为”超声波震荡片”
– 使用固态香薰替代烟油
– 增加蓝牙等智能功能

五、国际镜鉴:多国加强新型烟草管控

全球范围内,类似产品已引发监管关注:
– 美国FDA今年4月查没价值200万美元的”非尼古丁雾化笔”
– 欧盟将雾化产品尼古丁含量限制扩展至所有吸入式产品
– 新加坡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雾化设备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采取”功能认定”原则:只要产品能实现吸烟动作,无论成分如何都视为烟草产品。这种监管思路或许值得借鉴。

六、消费者认知调查:近六成误认”无害”

本报联合问卷星开展的调查显示(样本量2036人):
– 58.7%的18-24岁受访者认为”不含尼古丁就等于无害”
– 42.3%表示”会因社交需求尝试DJ烟”
– 仅29.1%清楚知道雾化丙二醇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

多位医学专家提醒,即便不含尼古丁,长期吸入雾化物质仍可能导致:
– 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
– 肺部巨噬细胞功能异常
–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