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微信香烟一手货源批发是真的吗”掩耳盗铃”

近日,多地警方通报破获以”微信香烟一手货源”为幌子的网络诈骗案件。这些号称”免税正品”“厂家直供”的香烟批发广告,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渠道广泛传播,背后却暗藏重重陷阱。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骗局呈现出明显的”掩耳盗铃”特征——犯罪团伙明知违法却自欺欺人,消费者贪图便宜而选择性忽视风险。

一、触目惊心的诈骗案例

2023年5月,江苏南京警方摧毁一个特大网络售假团伙。该团伙通过20余个微信号发布”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厂价直批”广告,以市场价6折的价格吸引买家。当消费者通过微信转账后,要么收到劣质假烟,要么直接被拉黑。警方查明,该案涉案金额高达870万元,受害人数超过2000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2年浙江台州破获的案件。犯罪团伙不仅伪造烟草专卖许可证,还搭建了仿真度极高的”烟草批发商城”网站。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精准广告,宣称”海关扣押品特价处理”。经查,该团伙3个月内诈骗金额达1200余万元,单笔最大损失达28万元。

二、骗局的典型运作模式

这些诈骗团伙通常采用标准化作业流程:
1. 引流环节:在社交平台发布带有”厂家直销”“免税代购”等关键词的广告,配以伪造的仓库视频和交易截图
2. 话术诱导:使用专业术语包装,如”烟草公司内部渠道”“出口转内销”等说辞降低警惕性
3. 支付陷阱:要求全款预付或高额定金,拒绝使用第三方担保交易

4. 善后处理:小额交易初期会发货建立信任,大额交易后立即失联;或通过”海关扣押”“物流问题”等借口拖延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向记者透露:”正规烟草批发必须持有《烟草专卖许可证》,且禁止网络销售。这些微信广告从发布形式就已违法,所谓’一手货源’根本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三、为何”掩耳盗铃”屡屡得逞

(1)犯罪分子的自我欺骗

部分嫌疑人被捕后供述,认为”微信交易难以追踪”“小额诈骗不会被严查”,这种侥幸心理使其不断铤而走险。2023年上海虹口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主犯张某竟辩称:”我只是中间商,不知道上家发的是假烟。”

(2)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 价格诱惑:正品中华烟批发价约450元/条,而骗局中常标价280-350元
  • 从众心理:看到伪造的”客户反馈”“交易记录”便轻信他人
  • 维权困难:95%的受害者因自知购买违禁品而不敢报案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2年数据显示,网络烟草诈骗投诉中,仅17%受害人选择报警,远低于普通网购诈骗的报案率。

四、触目惊心的衍生危害

这些非法交易背后隐藏着更严重的犯罪链条:
1. 假烟危害:广东省疾控中心检测显示,查获的假烟焦油含量超标3-8倍,部分含有工业染料和重金属
2. 洗钱风险:2021年云南破获的案件中,诈骗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层层转移
3. 信息泄露:受害者支付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常被倒卖,引发二次诈骗

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0年起已关闭违规网络账号12.8万个,但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近期出现的”茶烟”“电子烟弹”等新话术,正在规避监管敏感词。

五、多方围剿下的治理困境

尽管监管部门持续打击,但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对抗:诈骗账号使用虚拟运营商号码注册,收款账户多为购买的他人银行卡
跨境作案:部分团伙将服务器设在境外,增加追踪难度
法律衔接:现行《烟草专卖法》对新型网络售假行为惩处力度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需要建立社交平台、支付机构、烟草部门的三方协同机制,对异常交易特征进行智能识别。”

记者注意到,微信平台已上线”网络烟草交易举报”专项通道。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平台共处置违规账号3.2万个,但仍有大量变异关键词在流通。这场”猫鼠游戏”中,消费者提高警惕才是避免损失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