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烟批发购买”鱼目混珠”

近日,全国多地烟草批发市场接连曝出假冒伪劣香烟”鱼目混珠”事件。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春节临近,烟草消费进入旺季,一些不法商家趁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

多地查获假冒名牌香烟案件

2023年12月,广东省广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现场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案值逾300万元。经查,该团伙通过回收正品烟盒、仿制防伪标识等手段,将低档香烟伪装成高档品牌销售。

无独有偶,2024年1月初,浙江省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烟酒批发商铺销售的”利群”香烟存在异常。经专业机构鉴定,这批标称”专供出口”的香烟实为地下作坊仿制,不仅使用劣质烟丝,更含有过量焦油等有害物质。

假冒手段层出不穷 消费者难辨真伪

记者暗访发现,当前假冒香烟的造假手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包装高仿:不法分子通过3D打印等技术仿制正品包装,甚至能复制部分防伪特征。近期查获的某批假烟,其外包装与正品相似度高达95%,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2. 偷梁换柱:部分商家将正品香烟与假烟混装销售。江苏南京一位消费者反映,其在某批发市场购买的整条”南京”香烟,外包装为真,但内部10包中有3包为假烟。

  3. 虚假标识:伪造”免税”“出口专供”等特殊标识,利用消费者对特殊渠道商品的信任心理。2023年11月,上海海关截获一批标称”香港免税”的假烟,经查实为内地生产。

  4. 网络销售:通过微商、社交平台等新型渠道销售,规避监管。某电商平台近期下架的32家店铺中,有17家涉嫌销售假冒烟草制品。

行业专家解析假烟危害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指出,假冒香烟的危害远超想象:

  • 健康风险:假烟多使用劣质烟叶,为改善口感往往违规添加香精、助燃剂等化学物质。检测显示,部分假烟的一氧化碳含量超出国家标准3倍以上。

  • 经济损失:以某案为例,消费者花费450元购买的”软中华”,实际成本不足50元,且无法享受正规售后服务。

  • 税收流失:据估算,全国每年因假烟造成的税收损失超过100亿元。

监管持续加码 多方合力围剿

针对日益猖獗的假烟问题,有关部门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

  1. 源头打击:2023年四季度,全国开展”利剑”专项行动,捣毁制假窝点217个,查获假烟生产设备189台套。

  2. 渠道管控:重点监控批发市场、物流集散地等环节。广东省已对全省87个大型批发市场实施”驻场监管”。

  3. 技术升级:推广”一物一码”追溯系统。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实现卷烟产品全流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验真。

  4. 联合惩戒: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售假商户实施联合惩戒。截至2024年1月,全国已有632家商户被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消费者识别指南

为避免购买到假冒香烟,专业人士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在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店铺购买,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的社交平台交易。

  2. 细查包装特征:正品香烟包装印刷精美,封口平整;假烟常存在色差、毛边等问题。以”中华”为例,真品侧面烫金线条应连贯无断点。

  3. 验证防伪标识:通过官方提供的短信、网站等渠道验证防伪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假烟会复制真烟编码,需注意”一号多用”情况。

  4. 注意价格异常: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香烟极有可能是假货。如某地正规渠道”黄鹤楼1916”零售价约为100元/包,而假烟往往以60-70元的价格兜售。

  5. 留存购买凭证:要求商家开具正规发票,注明所购卷烟品牌、批次等信息,便于后续维权。

典型案例警示

案例一:跨省制售假烟网络案
2023年9月,湖南、湖北两地警方联合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犯罪团伙在湖南设立地下工厂生产假烟,通过物流发往湖北多个批发市场销售。该案查获假烟成品及半成品案值达2000余万元,刑事拘留24人。

案例二:直播带货售假案
2023年”双十一”期间,某直播平台主播以”厂家直供”“海关罚没”为噱头,低价销售”和天下”等高档香烟。后经消费者举报查实,其所售均为假冒产品,涉案金额达580万元。

案例三:回收烟盒造假案
北京警方近期打掉一个专门回收高档香烟包装的团伙。调查发现,该团伙以5-10元/个的价格回收”九五至尊”等空烟盒,重新灌装劣质烟丝后,以正品价格70%的折扣批发给中小超市。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1月全国假烟案件查处数量已环比下降15%。但专家提醒,春节前后仍是假冒烟草制品销售高发期,消费者需提高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12313烟草专卖举报热线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