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刊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免税香烟销售渠道存在严重的”以假乱真”现象。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免”(中国免税品集团)品牌的信任,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假冒伪劣香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一、免税香烟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所谓”中免香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乱象:
- 渠道混搭销售:部分烟酒店将正规渠道进货的免税烟与来路不明的香烟混搭销售
- 伪造免税标识:不法分子仿制中免集团专用包装和防伪标识
- 虚假渠道宣传:通过社交媒体宣称”海关内部渠道”“免税店员工代购”等虚假信息
“这些假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严重影响了正规免税店的经营。”中国免税品集团市场部负责人李明(化名)向记者透露。
二、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案例一:深圳查获特大免税香烟造假案
2023年8月,深圳海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破获一起特大免税香烟造假案,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2.3万条,案值超过500万元。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其团伙通过仿制中免集团包装箱、免税标签等,使假烟看起来与正规免税烟几乎无异。
案例二:游客三亚免税店买烟遭遇”调包”
2023年国庆期间,北京游客张先生在三亚某免税店购买10条”中华”香烟,返京后发现其中3条为假冒产品。经调查,系店内个别员工与外部人员勾结,在顾客付款后实施调包。
案例三:微信代购陷阱
上海消费者李女士通过微信”免税烟代购”花费6800元购买8条”黄鹤楼1916”,收货后发现均为假烟。警方调查发现,该”代购”实际发货地为一处城中村出租屋,与宣称的”海南免税仓库”毫无关联。
三、造假手段日益隐蔽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免税烟造假主要呈现以下新特点:
- 技术升级:采用高仿包装、激光防伪等技术,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 渠道下沉: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 销售网络化: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推广
- 价格陷阱:以”免税特价”为诱饵,实际售价与正规渠道差异不大
“现在假烟做得太像了,连我们专业人士有时都需要专业设备才能鉴别。”某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告诉记者。
四、监管面临新挑战
面对日益猖獗的免税烟造假现象,监管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管辖权界定困难:免税商品涉及海关、市场监管、烟草专卖等多个部门
- 跨境取证难度大:部分案件涉及境外生产、跨境运输
- 新型销售渠道监管空白: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渠道监管滞后
- 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多数受害者因单次损失金额不大而放弃维权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强与海关、烟草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五、专家建议多管齐下
针对免税香烟市场乱象,业内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
消费者方面:
- 认准正规免税店购买
- 索要并保留完整购物凭证
- 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商品真伪
-
企业方面:
- 升级防伪技术
- 建立商品溯源系统
- 加强员工管理
-
监管部门方面:
- 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
- 加大违法成本
-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
六、行业规范势在必行
随着免税购物政策的不断放开,免税商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免税市场规模已超过800亿元,其中香烟类商品占比约15%。在这种背景下,规范免税香烟市场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免税商品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同时,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