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监管趋严,部分违规烟草销售转向更为隐蔽的”厂家直销”模式。记者历时三个月调查发现,多个自称”一手香烟货源厂家直销”的平台通过社交软件引流、虚假宣传等手段规避监管,形成灰色产业链。这些平台往往以”免税烟”“外贸原单”为噱头,实则销售假冒伪劣或走私卷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隐蔽交易链条浮出水面
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以”香烟批发”“厂家直供”为关键词搜索,可发现大量带有联系方式的引流视频。记者添加其中标注”云南烟厂直销”的微信号后,对方立即发来包含中华、玉溪等20余个品牌的价格表,声称”全部厂价直供,比市面低40%“。当问及资质证明时,对方仅提供模糊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照片,经核实系PS伪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交易普遍采用”蚂蚁搬家”式发货。广州白云区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他们通常将真烟盒拆开,分多次寄送烟支,到货后再重新包装。最近半年我们拦截过17单类似包裹,但更多流向监管薄弱地区。”
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凸显
2023年8月,湖南长沙警方破获的”6·12特大假烟案”揭开冰山一角。犯罪团伙通过搭建”XX烟草直销网”,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销售假冒高档香烟,涉案金额达1.2亿元。检测显示,这些假烟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3倍,部分还含有工业硫磺等有害物质。
“最可怕的是仿真度越来越高。”参与办案的李警官展示查获的假烟包装,”最新批次的防伪标识几乎能以假乱真,普通消费者根本难以辨别。”该案中,犯罪团伙甚至伪造了完整的物流追踪系统,使买家可通过所谓”官网”查询虚假物流信息。
监管盲区亟待填补
现行《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许可证禁止经营烟草制品。但实际操作中,网络平台监管存在明显滞后性。记者测试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求购香烟”信息后,1小时内收到7条供货私信,其中3个账号显示”已通过实名认证”。
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事务部副主任指出:”这类交易往往跨区域、多环节,单个部门难以全程监管。需要建立电商平台、物流企业、支付机构的多方协查机制。”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烟草专卖系统数据显示,网络涉烟违法案件同比上升27%,其中62%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完成交易。
消费者陷维权困境
北京朝阳区消费者张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在某”免税烟直销”平台花费6800元购买10条中华香烟,收货后发现口感异常。经专业机构检测,该批香烟系使用工业香精调味的劣质产品。”想投诉却发现网站已关闭,支付记录显示收款方是某个体便利店。”张先生无奈表示。
类似案例在江苏、浙江等地频发。由于买卖双方均涉嫌违法,消费者往往不敢报案。某省级消费者协会负责人透露:”去年接到的37起网络购烟投诉中,最终获得赔偿的仅2起,多数因证据不足终止调解。”
新型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调查发现,违规销售者不断更新逃避监管的方法:
– 使用”茶叶”“电子配件”等商品名称掩护
– 通过小众社交平台建立私域流量池
– 采用虚拟货币支付规避资金追踪
– 开发专用APP实行会员制销售
在某加密通讯软件群组中,管理员定期发布”防排查指南”,教授如何修改关键词规避审查。更有个别平台打着”烟标收藏”名义,实际销售可拆封使用的整条香烟。
行业呼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多位烟草行业人士建议,治理网络违规售烟需多管齐下:
1. 完善《电子商务法》实施细则,明确平台审核责任
2. 建立全国统一的烟草物流追溯系统
3. 加大对违规支付账户的惩戒力度
4. 提升卷烟包装防伪技术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已启动”净网2024”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非法经营烟草行为。但专家指出,根除这一乱象仍需消费者提高警惕,自觉抵制非法渠道购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