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海关查获标注”专供出口”字样的香烟走私案件,这些打着”正品”“原厂”旗号的烟草制品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国内市场,形成了一条隐蔽的跨境灰色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货真价实”的专供出口香烟背后,实则暗藏走私、逃税、假冒等多重违法风险。
一、海关连破大案牵出走私网络
2023年8月,深圳海关在盐田港查获一个伪装成电子元件的集装箱,内藏”中华”“玉溪”等品牌专供出口香烟1.2万条,案值逾600万元。缉私警察追踪发现,这批货物原定出口至东南亚某国,却在公海转驳给国内接应船只。
同年11月,青岛海关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伪造贸易单据,将本应出口至中东的”黄鹤楼1916”香烟伪报为”日用百货”进口,累计走私3.8万条,偷逃税款达2000余万元。
“这些香烟外包装印有‘专供出口’中英文字样,部分还带有出口目的国警示图标。”海关总署缉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走私分子常利用”出口转内销”的价差牟利,正规出口香烟离岸价通常只有国内售价的30%-50%。
二、线上线下渠道泛滥销售
记者暗访发现,这些非法回流的专供出口香烟已渗透至多个销售渠道:
-
实体店隐蔽销售
在广州某烟酒行,店主从柜台下方取出印有”专供出口”字样的”南京九五至尊”,声称”绝对是真烟,只是没交国内税”。该烟售价仅为正规渠道的60%,但无法提供任何进货凭证。 -
社交平台暗语交易
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主播用”出口版”“免税品质”等话术引流,买家需添加微信后发送”茶叶”“礼品”等暗号才能获取实际商品信息。某微商朋友圈展示的”中华(专供出口)”每条报价450元,比正规渠道低200余元。 -
物流代收点中转
浙江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部分发货人会要求将包裹标注为”样品”或”配件”,收货地址多为超市、驿站等代收点。”我们曾发现某个代收点一周内收到二十多件标注‘电子配件’的香烟包裹。”
三、专业鉴定揭开”真品”谎言
烟草专卖局质检站检测发现,市场上流通的所谓专供出口香烟存在三类问题:
-
走私真烟
确实存在通过非法渠道回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出口香烟,这类产品虽然本身是真品,但未经海关检疫,且逃避了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款。根据《烟草专卖法》,此类香烟在国内销售属于违法行为。 -
假冒出口版
更多查获的”专供出口”香烟实为假冒产品。造假者模仿出口包装特征,甚至伪造出口检验标识。2023年河南查获的假烟窝点中,就发现了专门印制”专供出口”字样的烫金模板。 -
不合格产品
部分香烟使用不符合国内标准的原料。某省烟草质检站曾检测一批标注”出口中东”的香烟,其焦油含量达15mg/支,远超国内11mg/支的标准限值。
“真出口香烟的条形码、包装工艺与内销版存在差异,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国家级烟草评吸委员会专家指出,即便是真品出口烟,因配方针对海外市场调整,口感也与内销版有明显区别。
四、法律风险与健康隐患并存
购买销售专供出口香烟可能面临多重风险:
-
行政处罚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价值5万元以上即可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上海某商户因销售走私出口香烟被处违法经营额2倍罚款,并吊销烟草专卖许可证。 -
涉刑案件
浙江某跨境电商公司通过虚报贸易方式走私专供出口香烟,主犯因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立案侦查烟草走私案件217起,其中六成涉及出口香烟回流。 -
产品质量问题
部分走私香烟存储条件恶劣。广东查获的一批走私香烟因船舱进水导致霉变,霉菌毒素检测超标8倍。医学专家提醒,吸食此类香烟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五、监管升级阻断走私通道
面对日益隐蔽的走私手段,相关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
-
海关智能监管
应用AI图像识别技术,2023年深圳海关通过CT机智能审图系统查获香烟走私案同比上升42%,其中专供出口香烟占比达35%。 -
物流数据追踪
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全国卷烟物流数据池,要求所有烟草制品运输必须使用专用车辆并录入追溯系统。2024年1月起,未赋码的出口香烟将禁止离港。 -
源头生产企业管控
重点烟草生产企业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出口香烟生产、仓储、运输实行全程可视化监管。某中烟公司因管理漏洞导致出口香烟流入黑市,被暂停出口业务资质三个月。
“消费者切勿轻信‘专供出口’‘免税正品’等宣传。”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正规渠道购买的香烟外包装必须印有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专卖的汉字标识及32位激光防伪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