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发展,一种标榜”正品免税香烟批发货到付款”的销售模式在网络上悄然兴起。这些商家打着”厂家直供”“海关扣押货”“免税正品”等旗号,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广告信息。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交易不仅涉嫌违法,更隐藏着诸多消费陷阱。
一、免税香烟地下交易浮出水面
2023年8月,广州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香烟案,查获各类走私香烟120余万支,案值超过2000万元。该团伙通过”免税香烟批发”“货到付款”等名义在网络上招揽客户,实际销售的却是通过非法渠道入境的走私香烟。海关缉私部门调查发现,该团伙利用多个虚假身份注册的社交账号进行推广,声称可以提供”比市场价低40%的正品免税香烟”。
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2022年11月,厦门警方捣毁一个利用”免税香烟货到付款”名义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收到货款后便消失无踪,涉案金额达500余万元。
二、免税香烟批发的常见套路分析
1. “厂家直供”实为假冒伪劣
记者暗访发现,多数宣称”厂家直供”的免税香烟批发商实际上并无正规资质。2023年5月,江苏消费者王先生通过某社交平台购买了一条标价380元的”免税中华香烟”,到货后发现包装粗糙,口感与正品差异明显。经专业机构检测,该批香烟为假冒产品,且焦油含量严重超标。
2. “海关扣押货”纯属虚构
一些商家声称销售的免税香烟是”海关扣押后拍卖的正品”,以此解释低价原因。但据海关工作人员介绍,依法查扣的走私香烟一律销毁处理,不会流入市场。2023年初,深圳某”免税香烟”经销商就因编造”海关拍卖”谎言被处以20万元罚款。
3. “货到付款”暗藏猫腻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货到付款”的信任实施诈骗。浙江台州的李女士反映,她订购的”免税香烟”到付时外包装完好,但拆开后发现内部被替换成了廉价香烟。由于是现金交易,维权难度极大。
三、法律专家解析行业乱象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张明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烟草制品批发业务必须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任何个人或未取得许可的企业从事香烟批发均属违法。”他特别强调,通过网络销售免税香烟的行为,还可能涉嫌走私、逃税等刑事犯罪。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被告人刘某通过微信销售”免税香烟”,两年间交易额达800余万元,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挑战
由于这类交易多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消费者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2023年”3·15”期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网络购买香烟引发的投诉中,超过70%涉及”免税”“低价”等宣传语,且调解成功率不足30%。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负责人提醒:”正规免税香烟仅限在口岸免税店内销售,且购买数量和携带数量都有严格限制。所谓’批发免税香烟’都是违法行为,消费者切勿贪图便宜上当受骗。”
五、监管持续加码 多方合力整治
针对网络销售免税香烟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2年起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23年6月,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1.2万起,关闭违规账号3.8万个,涉案金额超10亿元。
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也加强了对相关关键词的过滤。微信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处置”免税香烟”等违规账号2.3万个,删除违规信息12万条。但仍有部分不法分子通过谐音字、图片等形式规避监管。
六、国际案例警示:免税商品监管是全球性难题
免税香烟非法交易并非中国独有。2022年,澳大利亚边防局查获一起涉案金额达600万澳元的免税香烟走私案;同年,韩国海关破获一个利用国际邮包走私免税香烟的犯罪网络。这些案例表明,加强国际协作、完善监管体系是应对此类犯罪的必由之路。
业内专家建议,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香烟产品,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免税香烟”保持警惕。同时,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