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街边烟酒店购买到包装异常的香烟,怀疑商家将免税烟混入普通烟草销售。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鱼目混珠”的销售手法已成为部分烟酒店的潜规则,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免税烟违规销售事件频发
2023年8月,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在某烟酒店查获200余条违规销售的免税香烟。这些香烟外包装与正规渠道销售的香烟几乎无异,但仔细查看可发现缺少”中国烟草专卖”字样和相应的税标。
店主王某交代,这些免税烟是通过”特殊渠道”从海南免税店批量购入,每条进价比正规渠道便宜30-50元,再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利润可观。”很多顾客根本分不清区别,就算发现了,便宜的价格也能让他们接受。”王某说。
类似案件并非个例。2022年,广州海关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免税烟走私案,查获免税香烟1.2万条。犯罪团伙利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组织”人头”购买免税香烟后,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销售。
免税烟与普通烟的区别
包装差异:正规渠道销售的国产香烟外包装必须印有”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专卖”字样和完税标识;而免税烟包装上会有”仅供出口”或”DUTY FREE”字样。
价格差异:由于免税烟免除了消费税和增值税,其零售价通常比完税烟低20%-30%。以某品牌香烟为例,完税烟市场指导价为70元/包,而免税版仅售50元左右。
销售渠道:根据《烟草专卖法》,免税烟只能在指定免税店内销售,且购买者需提供离岛机票、船票等凭证,并遵守限购规定(目前海南离岛旅客每年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单次限购香烟30条)。
“鱼目混珠”的常见手法
记者暗访发现,违规销售免税烟的烟酒店通常采用以下手法:
-
混搭销售:将免税烟与正规烟混放在柜台中,不主动告知顾客区别,按统一价格销售。
-
改头换面:有些商家会故意撕掉免税标识,或者用其他方式遮盖关键标识,使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
“熟人经济“: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展固定客源,以”特殊渠道”“内部价格”为噱头吸引追求低价的消费者。
-
虚假宣传:声称是”出口转内销”“海关罚没”等虚假理由,为免税烟的来源编造合法外衣。
北京某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查处的案件中,约70%的违规商家都会辩称不知道是免税烟,或者说以为是正规渠道进货。但实际上,专业经营者不可能分辨不出区别。”
监管困境与执法难点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打击,但免税烟违规销售仍屡禁不止,主要存在以下执法难点:
取证困难:免税烟与完税烟在外观上高度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需要专业设备检测。
渠道隐蔽:违法者多采用”蚂蚁搬家”式运输,每次数量不大,且通过多个中间商转手,追查源头困难。
处罚力度有限:根据现行法规,违规销售免税烟通常按《烟草专卖法》处罚,罚款金额与违法所得相比威慑力不足。
消费者配合度低:部分知情的消费者因贪图便宜,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愿举报,甚至主动寻求购买免税烟。
行业影响与危害
免税烟违规销售对行业造成多重危害:
税收流失:据估算,每年因免税烟违规内销导致的税收损失可能超过10亿元。
市场混乱:低价免税烟冲击正规烟草市场,扰乱价格体系,损害合法经营者权益。
质量隐患:非正规渠道流通的免税烟可能掺杂假冒伪劣产品,且缺乏质量追溯体系。
法律风险:根据《刑法》,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021年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更是明确将免税烟违规销售列入重点打击范围。
多位行业专家呼吁,治理免税烟违规销售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源头管控,完善免税烟流通追溯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辨别知识。
记者注意到,目前海南等地已开始试点”免税商品溯源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标签跟踪免税商品流向。中国烟草总公司也表示将升级防伪技术,使免税烟与完税烟的区别更加明显易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