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频繁看到”低价香烟一手货源”“厂家直销”“免税香烟批发”等诱人广告。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低价正品香烟”背后,实则暗藏假冒伪劣、走私逃税等违法乱象。
一、”厂家直销”实为假冒窝点
2023年5月,广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查获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12万条,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该团伙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厂家一手货源”名义招揽代理,声称”比市场价低40%“,实际是在城中村出租屋内用劣质烟叶仿制名牌香烟。
“这些假烟使用的过滤嘴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已发展下级代理200余人,销售网络覆盖8个省份。
二、”免税香烟”实为走私货物
2023年3月,厦门海关查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渠道走私香烟案,涉案香烟2.8万条。走私团伙通过伪造跨境电商订单,将本应缴纳57%综合税率的香烟伪报为”电子配件”进口,再通过微商渠道以”免税店正品”名义销售。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查获走私香烟案件1563起,同比增长23%,其中通过社交平台销售的占比达65%。这些走私香烟不仅逃避国家税收,还因存储运输条件恶劣,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三、”招代理”背后的传销陷阱
2022年11月,湖南警方摧毁一个以”香烟批发代理”为幌子的网络传销组织。该组织要求会员缴纳3980元”加盟费”,承诺发展下级代理可获得高额返利,实则通过”拉人头”获利。短短半年就发展会员5000余人,涉案资金超3000万元。
“所谓的一手货源根本不存在,上级代理发给下家的都是市场常见的平价香烟。”主犯王某供述,他们通过伪造交易记录、PS仓库照片等方式营造货源充足的假象。
四、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开展”净网行动”,重点整治网络非法经营烟草行为。截至6月,已清理涉烟违规信息12.6万条,关闭违规账号3.2万个,侦破网络涉烟案件870起。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从事烟草制品批发业务。违法经营数额超过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五、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
- 查看销售资质:正规烟草零售商应公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
- 警惕价格异常:低于市场价30%以上的香烟极可能是假货
- 检查包装细节:真烟包装印刷精美,拉带头切口平整
- 注意购买渠道:尽量选择实体专卖店,避免通过社交平台交易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以”香烟批发”关键词搜索,发现仍有商家使用”茶烟”“戒烟器”等隐晦名称兜售。点开商品详情页,客服会引导用户添加微信私聊,交易全程规避平台监管。
业内人士透露,这些非法经营者往往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账号被封后立即换新号继续经营。部分团伙甚至专门研究平台审核规则,通过拼音缩写、谐音字等方式逃避关键词过滤。
在浙江某烟草专卖局查获的案例中,不法分子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单包销售,伪装成”文具样品”发货。收货后消费者需集齐10个空盒才能兑换完整包装,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法律专家指出,购买非法渠道香烟同样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购买,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