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越代香烟口感和真烟一样吗”以假乱真”

近日,一款名为”越代香烟”的新型烟草替代品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据商家宣传,该产品采用”纳米雾化技术”和”天然植物萃取”,能够完美复刻传统卷烟的口感体验,甚至打出”老烟民都难辨真假”的广告语。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产品正在通过微商、短视频平台快速渗透市场,其真实性和安全性引发多方质疑。

一、实测对比:老烟民称”相似度超八成”

在某测评博主的盲测视频中,5位有10年以上烟龄的志愿者参与测试。结果显示:
– 3人未能分辨出越代香烟与传统香烟的区别
– 1人表示”击喉感稍弱但香气更浓”

– 仅1人准确识别出传统香烟

“第一口确实很震撼。”参与测试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烟雾的饱满度和入喉的刺激感几乎一样,直到后半段才感觉余味有些发甜。”该视频发布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300万,评论区出现大量求购信息。

二、技术溯源:专利显示关键配方

记者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发现,某生物科技公司于2021年申请的《一种烟草风味模拟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中,明确记载了通过”烟草净油、2-乙酰基吡嗪、麦芽酚”等成分组合模拟烟草燃烧风味的技术方案。专利说明书特别指出,该配方能使雾化液”产生类似烟草燃烧的干燥感和轻微灼烧感”。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利申请人同时持有多个电子雾化器结构专利,其官网产品介绍中赫然写着”专为传统吸烟者设计的转型方案”。

三、行业震动:多地查获非法销售链

2023年5月,浙江台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某仓库查获标注”草本能量棒”的越代香烟产品12万支。检测报告显示,部分样品检出微量尼古丁及未标注的添加剂。同月,广州海关截获一批申报为”电子配件”的同类产品,经鉴定属于未经审批的烟草制品。

“这些产品往往打着‘戒烟辅助’的幌子。”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指出,”实际检测中发现,有些所谓‘植物萃取物’是通过化学合成的烟草风味物质。”

四、医学警告:新型风险不容忽视

呼吸科专家李强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
– 测试的6款越代香烟中,4款产生的气溶胶颗粒直径小于传统香烟
– 所有样品在细胞实验中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纤毛毒性

– 3款样品的苯并[a]芘检出值接近传统香烟的60%

“更小的颗粒意味着更深层的肺部沉积。”李强教授强调,”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植物基’就等于安全,这是严重的认知误区。”

五、法律真空:监管标准亟待完善

现行《烟草专卖法》尚未明确将不含尼古丁的烟草风味产品纳入监管。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
– 31%的越代香烟产品未标注成分表
– 68%的电商销售页面存在”无害”“清肺”等违规宣传
– 测试的19个品牌中,仅2个通过化妆品备案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最新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针对烟草风味制品的分类管理办法,预计年内出台相关规范。

六、国际镜鉴:多国已采取管制措施

参考国际监管动态:
– 美国FDA于2022年将烟草风味电子烟全部归入烟草制品管理
– 欧盟最新修订的《烟草产品指令》要求所有模拟烟草产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 新加坡直接禁止不含尼古丁的烟草仿制品销售

“这类产品的出现本质上是监管套利。”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专家潘洁兰博士指出,”当各国加强电子烟监管时,商家就转向法律空白地带。”

七、消费警示:这些特征需警惕

记者暗访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越代香烟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 包装刻意模仿知名香烟品牌
2. 使用”能量棒”“雾化棒”等规避监管的品名
3. 销售渠道以朋友圈、贴吧等私域流量为主
4. 价格多定位在传统香烟的1.5-2倍
5. 强调”室内可用”“无二手烟”等卖点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收到的17起相关投诉中,有9起涉及使用后咽喉不适,3起出现头晕症状。检测发现,涉诉产品中2款含有未标注的局部麻醉剂成分。

(文中涉及企业及个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