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报道!买烟的网购平台香烟“咬文嚼字”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了年轻一代购物的主要途径,各类商品的网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面对法律严格限制的香烟销售市场,一些商家却巧妙地在网上平台开展了“咬文嚼字”的游戏,以规避监管,实现香烟的交易。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网购平台香烟销售的“文字游戏”

在中国,烟草制品的销售渠道受到严格监管,任何线上销售香烟的行为都属违法。然而,记者近日在多个网购平台上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却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在平台上公开销售香烟。

一种常见的手法是通过隐晦的词句来描述香烟。例如,商家用“特产”“纸卷”“草本”等模糊词汇来掩盖产品的真实属性,甚至出现“澳洲特供”“古法制作”等看似无害的广告语。这种模糊化的文字游戏,令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搜索时很容易被误导,点击进入商品页面而不自知其产品为烟草。

2. 监管环节的漏洞与挑战

法学专家指出,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在线销售香烟,但此类“文字游戏”式的商业活动却往往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现行的监管措施在面对这种隐匿销售行为时显得有些乏力。

首先,由于监控系统主要依赖于关键词过滤和内容审核,而很多商家使用的隐晦词汇尚不在敏感词库中,使得这些虚假信息得以在平台上长期存在。其次,平台自查的力度不够,不少平台以技术复杂为由,对非法烟草销售的打击不够积极。此外,一些电商平台在合作协定和用户协议中,并未进行足够详细的说明和限制,对商家是否合规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3. 消费者权益何处保障?

处于“文字游戏”迷雾中的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消费者。由于大多数顾客并不具备足够的鉴别能力,面对这些带有迷惑性的广告,部分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香烟产品,结果不仅导致法律法规的潜在侵犯,甚至因缺乏正规监管而面临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

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我在网上买了一包所谓的‘特供草本卷’,以为是养生产品,结果打开一看才知道是香烟。”在这次购物经历中,张女士不仅蒙受了经济损失,还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机构也提醒公众提高警觉,不要轻信网上声称的“合法烟草”广告提示,避免因一时不慎而陷入消费陷阱。同时,对于这些不透明的销售行为,消费者也应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

4. 打击非法烟草销售的多管齐下

如何遏制这种通过文字游戏进行的非法烟草交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专家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加强立法威慑,通过更严厉的法律条文,对企图打擦边球的商家进行惩处。同时,技术部门也需要不断升级监控系统,扩充和更新关键词库,以针对性策略堵住网络监管的漏洞。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自身的审核机制,对利用模糊词语广告的商家进行严格问责,在源头上消除“文字游戏”带来的隐患。此外,教育消费者提高识别能力,树立合法、健康的消费理念,也是有效预防的一环。通过多方努力,方能有效铲除这一顽疾,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购物环境。

近年来,随着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各大平台在加强审核和自查机制上也做出了一定努力,部分平台已开始推出更加严谨的商品审核流程,部分敏感品类更是采取“零容忍”政策。但要让这一措施真正落地,仍需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在互联网生态中消灭“咬文嚼字”这种文字游戏式的违法销售行为,让网购平台成为一个更加规范和诚信的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