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购物的蓬勃发展,消费者能够在网上购买到的商品种类涵盖了几乎所有生活所需。然而,对于烟草这种特殊的产品,因其严格的监管,能否在网上购买到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然而,一些网购平台为了绕过法律法规,玩起了“文字游戏”,通过各种“咬文嚼字”的方式为烟草的售卖打擦边球,规避监管。我们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揭秘。
从“不直接销售”到“暗语”操作
在我国,线上销售烟草产品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网上售烟的行为属于非法。但在某些网购平台上,消费者却仍能够找到烟草产品,只是这些商品的名称似乎成了一场“文字的游戏”。通常情况下,商家不会明目张胆地标识“香烟”或“烟草”字样,而是采用其它词汇进行替代。例如,“云雾缭绕”“干草食品”等词汇成为了屏蔽监管的“暗语”。
这些商品的描述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模糊或有意错位的词语。在商品展示图中,则通过故意模糊化处理,让购买者在只言片语和图像中拼凑出真相。比如,一个描述为“轻松舒适的干草”的商品,配图则是烟草场景,这种信息拼接使得有经验的消费者能够心领神会,而监管部门若干数据显示即难以一下子盯上。
营销策略:利用赠品与搭售
为了规避更为细致的审查,一些商家选择将“烟草产品”作为“赠品”进行售卖。这个方式通常伴随着另一个产品的购买。例如,在销售某款打火机时,商家声明“随产品附赠云雾干草体验一包”,使得烟草产品的成交从形式上变为了赠品,企图以赠品的名义规避法律的审查。
除此之外,另一个常见的手段是搭售策略——将烟草与合法产品捆绑销售。这其中的操作空间更大,因为这些合法的商品可能是衣服、伞或是电子产品,烟草成为了套餐中的“附带品”,在消费者购物时,实际目标却是这些附带的烟草产品。
订单语言上的小把戏
在确定了购买意向后,消费者与卖家之间的沟通同样需要小心谨慎。根据网络检查,部分商家会在与顾客的交流中使用暗号或特殊词汇。消费者询问是否能购买烟草时,商家可能会回应“您购买的产品中包含我们独特的草本组合”,这一高深莫测的答复只有在双方心照不宣的情况下才成立。然而,这种私密交流在网络聊天中留下了购买痕迹,容易引发法律问题。因此,商家通常会在沟通过程中反复提示消费者注意用词,以规避法律风险。
社交电商与微商的兴起
在电商平台之外,社交平台和微商群体成为了另一个绕过法律的主要“战场”。相比于传统电商,这些平台由于监管的滞后与弹性,为“烟草销售”活动提供了更大扩展空间。微商通常以亲友、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为链条,借助如下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和售卖。在界面非常私密的沟通中,他们更敢于直接说明产品类型与来源,并通过线下交易避免电商平台的监控,形成了一个隐蔽而复杂的烟草交易网络。
监管部门的困境与挑战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咬文嚼字”的烟草销售方式,相关法律监管部门深陷困境。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电商平台的烟草监管涉及多个法律交叉,不仅需要公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配合,平台自身的管控机制也是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法律法规通常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极大挑战。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暗网中活跃的烟草交易,更是让监管人员如同无尽黑暗中的追索者。面对严峻局面,如何加强法律制裁力度、规避商家与买方的法律擦边行为,是立法人员和执法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形式的电商平台仍在不断涌现,商家的猫鼠游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具挑战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手段,监控电商平台上烟草售卖行为,成为了社会和政府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